1月24日,记者从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4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综合指数为2.40,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4,省会城市排名第3。
据了解,与2023年相比,优良率持平,臭氧、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浓度呈“一升一平四降”的趋势,特别是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降至14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均系2013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的最优水平,向贵阳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蓝天”答卷。
问题:2024年,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有哪些措施?
“2024年,我们主要实施了‘把脉问诊’摸清污染规律、‘对症下药’推进污染治理、‘科学施策’应对污染天气三项工作措施,加强贵阳市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控。”新闻通气会提问环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明表示,该局主要依托卫星遥感、移动走航、激光雷达、黑烟车监测、气象模型等分析服务,初步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持续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源采样、大气污染规律研究、卫星遥感数据观测、无人机航拍等工作,完成4轮无人机航拍、1500余个大气潜在污染源摸排等工作,形成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理库1个,研究分析报告20余份。
陈明回答记者提问。张雄毅摄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突出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大气面源污染攻坚,常态化开展施工扬尘排查整治,重点道路洒水保洁;争取中央大气补助资金1.1297亿元,持续推进钢铁、水泥、化工、汽修喷涂等行业多家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大气深度治理,整治挥发性有机物问题72个;推进轨道等公共交通建设,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强化老旧车辆淘汰更新,持续开展交通治堵行动;完成秸秆禁烧区、中元节文明祭祀区划定工作,开展露天烧烤及餐饮油烟污染排查整治,不断释放减排潜力。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逐步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调度处置、应急响应、监督评估的管理机制,初步摸清贵阳市大气污染的关键驱动因子和主要传输通道,提出了针对分区域、分季节、分时段管控的应对措施。全年发出空气质量“短中长”预测预报431期,市区两级启动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响应21次40天,污染时长、污染峰值、污染级别下降明显,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分别降低了17.6%、12.5%、21.1%和16.7%。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