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好声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25 07:32:36

本报记者李祥

387年前,徐霞客万里遐征走进云南。在这里,他见到了“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的地方。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得偿所愿来到今天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本月初,记者跟随北京市民政局访问了古城。

车辆驶过石板路,紫陶敲击碰撞,古井里的水桶左摇右晃,舞台上的演员放声歌唱……这些声音共同演绎了一首民族融合的史诗篇章。

漫步街头,随处可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手工艺人徐建伟拥有两家紫陶店。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自己的工作室带徒弟、制茶壶。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县内五彩山上特有的五色泥,通过近20道工序烧制出赤紫色的陶器。高含铁量和细腻的质地赋予紫陶器“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优点。

“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最鲜明的技术。”徐建伟边解释边操作,手中的刻刀在壶身游走。“阴刻”是在初坯上进行雕刻,“阳填”则是在底面凸凹起伏较大的地方,将彩色泥料填入单色线条的凹槽中。“在建水紫陶上你可以看到笔画流畅、弧线优美的彝族文字和漆器风格图案。哈尼梯田、蕨纹、铓鼓、哈尼樽、哈尼斗的器型灵感源自当地哈尼族文化。”陆游诗文、对联、印章等优秀汉文化在紫陶上的运用也很丰富。

以陶为纸,刻绘万象。“沙沙”的声音此起彼伏,多余的泥料堆在脚下。经过土与火的一番较量,终于煅烧出昆山玉碎之音。

“铛——”在建水古城北门的城楼上,“城主”奎耀斌正向客人介绍紫陶。他拿起壶盖,轻轻碰撞壶身:“这是建水紫陶成品独有的声音。”

奎耀斌是大理人,擅长美术和刺绣。几年前,他租下永贞门城楼制销工艺品。“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奎耀斌说,“你听——”他手指楼下的石板路,“古城和其中的人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全城都是文物,但哪怕是景区里也少见警戒线,文物不拒绝人的靠近。”

汽车驶过青石板路,“咯咯咯”的声音干净利落。所有车都不急不忙,将人带到车马穿行的无数个岁月里——

滇南红河流域的建水,有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个世居民族。汉晋时,这里归入中原王朝统治。唐宪宗元和年间,南诏国于此建“惠历”城。“惠历”汉语即译为“建水”。从此,1200余年的建城史启幕,“建水”两个字便寄托了这方土地上所有人的乡愁。自元以降,建水成为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兴盛7个世纪之久。大批珍贵的文物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

奎耀斌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对遍地的古建民居却仍不能了如指掌。“古城很小,只有1.03平方公里,但它的时间轴却很长,拥有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个。”

临安路东端的朝阳楼是“明星城楼”。闲时,奎耀斌也会来仰望这座雄镇东南的古楼。“人们就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守城人。”他说,只有登临楼顶俯瞰全城,才能体会到诗人写下“东南几蜀国,今古一高楼”时的雄壮气魄。

激情燃烧的岁月匆匆而过,灿若星辰的历史成为今人宝贵的财富。一代代建水儿女演绎的民族融合大戏在文人笔下生根发芽。

“西门水——西门水——”夜幕降临,金临安茶苑里,扛着扁担的建水小调演员边走边唱。悠扬的歌声仿佛长途跋涉,穿过了时光之海和街巷古建,才到达观众面前。

彝族演员张汝林是建水小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日里,他就带领着来自彝族、哈尼族、壮族、汉族的演员排练和演出。他对这个职业很是看重,“悠扬的曲调唱出的是我们建水几百年来多民族融合的历史。”

建水小调流传于本地的汉彝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张汝林说,据《建水州志》等记载,建水小调约于明洪武年间从中原传入,随着汉彝通婚及贸易流传开来。几百年间,创作者们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彝族的传统音调进行改编。

“想唱好建水小调,要深入各个民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张汝林说,艺人们在政府支持下一直对原有节目进行升级打磨。

夜半,建水小调在掌声中结束。不远处的城门楼上灯光熄灭。微风轻轻摆弄风铃,发出“丁零零”的声响,仿佛千年古城在浅吟低唱。

听不完的建水好声音,从大唐的繁荣中走来,融入了多个民族的音符;一朝奏响,就带着7个世纪的荣光:花园美,文庙壮,曲江河畔,先民把友谊的小调传唱。山茶香,井水甜,紫陶壶里,人们把古城的浪漫收藏。多元融合,美美与共,开放包容的胸怀给了建水雄镇西南的底气。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知礼尚文的作风成为后代兴旺蓬勃的法宝。

今时今日,厚重古城被盎然生机填满。河流蜿蜒的地方,芸芸众生欣欣向荣。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