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医生在妻子外出时,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服用了4

哈皮的高高 2025-01-25 10:39:44

1970年,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医生在妻子外出时,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服用了4克剧毒曼陀罗花,虽然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行为疯狂,但事实上,他的这一举动最终让无数病患受益。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延涛) 七十年代,国内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别说高精尖的设备,连基础的麻醉药都经常缺货,外科手术,本应是救命的稻草,却常常因为麻醉药不足而被延误。 很多患者因为拖延,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就算有药,作用也常常不够理想,挺让人烦恼的,常用的乙醚吸入式麻醉,病人体验差,术后反应大,让医生和病人都很煎熬。 新中国百废待兴,医疗水平有限,当时国内大多数医院都采用乙醚作为麻醉剂,这种吸入式麻醉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 病人术后反应剧烈,呕吐、头痛等症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王延涛作为麻醉医生,每天得解决这些难题,他深知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麻醉方法。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王延涛的目光被“麻沸散”三个字牢牢吸引,华佗,这位传说中的神医,用“麻沸散”让病人无痛接受手术的故事,给了王延涛巨大的启发。 他意识到,或许中药麻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王延涛最近注意到了一种古籍里常出现的花——曼陀罗,他察觉到,曼陀罗花可能就是解开中药麻醉之谜的关键。 1970年,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新型洋金花复合麻醉药,这种中药麻醉剂,效果好,副作用小,迅速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消息一出,全国各地都开始学习和推广中药麻醉,徐州这个地方因为中药麻醉而知名,现在全国都挺关注它,从1971年到1975年,连续三届全国中药麻醉学习交流会都在徐州召开。 一时间,王延涛成了医学界的红人,但他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荣誉冲昏头脑,他继续潜心研究,不仅在临床上治病救人,还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麻醉人才。 王延涛在徐州医学院首设麻醉学专业,自编教材并授课,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开创江苏省首个疼痛门诊,被誉为“王一针”。 在中药麻醉研究中,他面对挑战,不惜以身试药,从1克至2克,虽未达预期,却彰显其科学追求与勇气担当。 第三次尝试,他鼓起勇气吞下了4克的曼陀罗花,这次,他昏睡了9个多小时才苏醒,虽然对昏睡期间的事情完全没有记忆,但身体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王延涛看到这个结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感觉离目标又近了不少,而这一切,离不开妻子辛治娟的默默支持。 她虽然心里挺害怕的,但她明白老公的梦想,所以一直给他加油打气,在王延涛忘我工作的背后,是妻子辛治娟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王延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医学事业中,从最初的麻醉药剂短缺,到中药麻醉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再到麻醉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退休后,他依旧关心医学教育,时不时回母校和学生们聊聊自己的行医故事,激励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 2019年,王延涛夫妇俩签署了捐献遗体的协议,他们决定把遗体捐给徐州医科大学,帮助医学教育和研究。 他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献身医学的崇高情怀,王延涛的成就受到社会各界和同行的普遍赞誉。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犹如一股春风吹拂着大地,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时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发展的未来,他,作为徐州地区的代表,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会。 这次大会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大会上,他不仅看到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更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们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在会议期间,他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积极与同行交流。 在会议结束后,他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事业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知,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都将汇聚成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这次全国科技大会,对于他来说,既是一次学习的机遇,也是一次激励,他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而他,也将继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0 阅读:59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