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群山环绕,气候凉爽,有“爪哇巴黎”之美称,它同时也是国人最熟悉的印尼城市之一。69年前在这里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国、印尼和其他亚非国家一同保卫和平、争取独立。去年建成的雅加达-万隆高铁,则是两国合作的又一典范。在雅万高铁运营一周年前夕,我特意体验了这条中国制造的海外高铁。
雅万高铁的起点站哈利姆站,离雅加达市中心的地标国家纪念塔大约10km远,拜雅加达混乱的交通所赐,我们堪堪在开车8分钟前抵达车站。不过印尼无需进站核验身份证件,安检队伍也并不长,掏出手机刷码过闸后,还有时间去车头拍张打卡照。
哈利姆站外观
检票口
即将出发的列车
不出所料,雅万高铁采用的列车,无论是流线型的车身,乃至车内外显示屏的样式,都与国内原型车别无二致。不过“红神龙”的孪生兄弟特意针对了印尼气候进行了优化,更加适应炎热潮湿的环境,列车外观和内饰也融入了大量印尼本土元素(贴一段中车的官方介绍):
动车组车体外观呈流线型,采用银、红色涂装。车头前脸和车厢连接处配有由印尼国宝级动物“科莫多龙”纹理抽象的红色多边形图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座椅主色系为灰、红、蓝三色,取自印尼“婆罗浮屠”塔、印尼国旗和海洋;每个座椅均嵌有印尼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迪克”风格的祥云图案。
电子水牌,甚至车次也是G字头
颇具印尼特色的座椅花纹,相比中国的二等座多了小头枕
可能由于发车时间是工作日中午,车厢上座率并不高,目测只有五成多。雅万高铁目前实行浮动票价,二等座的价格在20万到30万印尼卢比(约合91~137元人民币)之间,比中国高铁要贵上一些。不过高昂的票价并没有减弱印尼人对高铁的兴趣,车上大部分是本地乘客,据说节假日有时更是一票难求。
当日餐车吧台
列车驶出车站后,映入眼帘的是雅加达郊区野蛮生长的低矮建筑群。这些区域人口密集,地块破碎,征地困难,曾给高铁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随后,列车持续加速,很快便以接近350km/h的速度前进。
雅加达郊区景观
列车达速
穿过一两座隧道后,窗外的景致就变得完全不同,取而代之的是绵延不断的丘陵、梯田和雨林。不像其他热带地区土地贫瘠,爪哇岛得益于火山喷发带来的矿物质,土壤异常肥沃,十分适合作物生长。不过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人口爆炸,进而导致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内卷”一词最早就是用于描述爪哇岛的农业生产困境。
这些年来,印尼也试图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人口红利,从而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目标。雅万高铁的中间站——卡拉旺站,便设置在印尼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卡拉旺。但是这一站目前尚无车次停靠。
西爪哇乡村景观
短暂的旅程不允许我继续胡思乱想。列车达速运行十来分钟后便开始减速。大多数旅客都选择在帕达拉朗站下车,换乘免费接驳列车前往万隆市中心。帕达拉朗高铁站架设在原有车站的上方,下车之后仅需乘坐扶梯下楼,即可换乘普速客车。
帕达拉朗站站台
印尼普速铁路大多为荷兰殖民时期修建的窄轨铁路,接驳车的车厢一排仅有四个座位,行驶速度也慢上不少,不过也只需要不到二十分钟,列车便抵达了本次旅途的终点万隆站。
前往万隆站的接驳火车
总的来说,雅万高铁在吸收中国高铁安全高效优点的同时,在运营上也适应印尼国情,做了不少调整,再加上客流适中,某种程度上乘坐体验更胜一筹。
事实上,雅万高铁也深受印尼民众的喜爱。印尼同学在得知我的旅行计划后,第一个问题不约而同都是:“你会去坐高铁吗?”在印尼国内的社交平台上,体验雅万高铁的内容更是琳琅满目。可以说,高铁俨然成为了印尼新的国家名片。
在列车进站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的印尼旅客
毋庸置疑的是,雅万高铁的潜力远不止于网红。爪哇岛人口稠密,东西狭长,天然是优质的客流走廊。在未来,这条跋山涉水的钢铁巨龙有望向东延伸至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以其省时高效的优势,为沿线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相信有了雅万高铁的成功经验,这一天的到来也并不遥远。
雅万高铁延伸规划,来源官方
附:雅万高铁乘坐指南
订票与乘车
线上:旅客可以通过高铁官网"ticket.kcic.co.id"或WhooshApp订票,两者均有中文界面,使用Visa或者Mastercard银行卡付款,在WhooshApp订票后,可以直接刷二维码检票,无需线下换票。
线下:发车30分钟前,可以在人工柜台和自助购票机购票,纸质车票与中国蓝色磁票材质相同。
WhooshApp界面
车站交通
哈利姆站:市区可乘坐雅加达通勤铁路换乘轻轨勿加泗线(BekasiLine)抵达。此外,苏加诺-哈达机场和哈利姆机场均有穿梭巴士前往高铁站。
帕达拉朗站:有免费接驳火车前往万隆市区,返程从万隆站出发时出示购票凭证也可乘坐。
德卡鲁尔站:距离万隆市区较远,建议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