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小哥巴士司机们化身“羊晚评论员”——拥抱新春,拥抱变化

金羊网 2025-01-26 09:12:3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谢小婉李妹妍谭洁文罗清峣潘玮倩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姜雪媛唐德荣

春节将近,当千家万户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时,总有一群人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用辛勤的劳动守护着城市的运转与温暖。近日,由羊城晚报出品的“羊晚V评”视频栏目特别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行业、春节期间依然在岗的劳动者担任评论员,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分享工作中的所见所感。

在这五位基层评论员的讲述中,日常的点滴能折射出温暖的光辉,平凡的生活轨迹能映照出不凡的时代气息。拥抱新变化,成为他们过去一年最为真实生动的写照。该系列视频将于1月29日起陆续推出,敬请读者朋友们关注!

在新技术里保留温度

1月23日晚,广州金融城片区一栋写字楼里,与陆续走下楼准备下班的白领们不同,28岁的郭顺迎来一天中另一个忙碌期,他在楼里跑上跑下。“逢年过节,楼里这些公司都会准备年货,下单寄出。”加入顺丰成为一名快递员五年,郭顺依旧保持着接单后一小时内必响应的坚持。“找到顾客的地址不难,只是最近礼品量大,常常要打包到很晚。”近半个月来,年货寄递高峰期期间,郭顺负责的区域快递量比平时要多20%-30%。

每当手机响起,传来新的派单信息时,郭顺总是第一时间查看,然后迅速制定出最优路线,确保能够准时到达客户指定的地点取件送件。忙中有序,得益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往年春节前后值班,面对一大堆包裹,郭顺有时也会头疼:“以前要自己一个个看地址然后分拣、手写信息,再凭经验去规划路线,效率很低,还很容易出错。现在代码一扫,就扫出来了。”

郭顺把包裹往智能系统上一放,相关信息便被自动识别并分类,再用智能手持终端一扫,系统便立马规划出最优的配送路线。“以前一天跑一百个件都费劲,现在轻轻松松能跑一百五十个,省时又省力。”他在成堆的包裹中来回转,熟练搬运,但这段时间,不论是取件还是送件,见到客户,他都愿意说上一句吉利话。“智能化很便捷,但机器替代不了人,没有人的温度。”

郭顺在楼里跑来跑去时,33岁的张杰也在掐着时间爬楼。他是一名美团外卖骑手,跑单五年,两度在骑手荣誉盛典中获得“最佳成长奖”。这一奖项为辛勤付出一整年的优秀骑手设立,他甚至被邀请到北京接受表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在成为外卖骑手前,张杰有过很多份工作,五年前创业失败,迫于生活压力,买了一辆小电驴就上路跑单,当时他也没想到今后会在这一行越干越有劲。

“有时排在电梯前的队伍都要排出门到马路对面去了,实在等不及,就一口气直接从1楼爬到27楼。”张杰提到,送外卖没有纯干体力活累,然而也有辛苦的时候,提着大包小包爬楼,累得两腿打颤时他也有过抱怨,但为了一家生计,还是坚持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做肯定要做出成绩。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他说道。

在新阶段中干劲满满

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张杰已成为越秀区淘金商圈配送站点的优秀骑手,好评率接近百分之百。随着时间推移,他已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向行业管理层迈进一步。“2024年,我的关键词就是晋升。”如今,张杰已是该站点站长。

刚接触管理岗的工作时,因有着对骑手工作的熟悉和在站点的好人缘,张杰上手很快,而接触得越多,他才发现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初中文化程度的他面对一堆需填写的报告、表格,时常犯难。“当时每天要帮忙解决骑手碰到的问题,还要研究站点的情况,然后针对性完成填写表格等工作。”张杰回忆道,“经常在站点抱着电脑待到凌晨两三点,不懂就学,慢慢琢磨。”光一份述职报告他就记不清改了多少遍,最清晰记得的,是彼时所有站点站长齐聚,他站上台讲完报告之后,“真的是满堂掌声”。

新一年里,广州巴士集团四分公司的司机何志明也同张杰一样,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变:“我今年47岁了,从工作以来就跟车打交道,公交车就开了13年,如今又开上了‘易搭巴士’。”

今年1月8日,“易搭巴士”在广州黄埔区知识城部分区域正式上线试点运营,不同于传统公交车定线、定站、定时的模式,要搭乘易搭巴士,只需网约呼叫,让“人等车”变成了“车等人”。

家住知识城的何志明看到这一消息便立即报名,“离家近,而且新一年,我也想有个新挑战。”从公交车司机转变为巴士司机的头一个星期里,接下新挑战的何志明又觉紧张又觉新鲜。“乘客在手机上下单后,我们开去定好的位置接他。一开始,我对这种新模式还不熟悉,也担心操作系统出问题。”他解释道,“易搭巴士跟以前开公交车不一样,现在不是跑固定的线路了,要更随机应变”。

但很快,何志明就没有时间紧张了。“有一次有个小区的业主坐了我们的车,他说开设这条线真的太好了,又多了一个出行的选择,要在业主群宣传出去,多多支持我们。”他听了很高兴,因为付出有人认可。随着名声越传越广,从一开始的清闲,到接单不断,何志明打趣着说:“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

春节前夕,何志明仍坚守在岗位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入平安。“之前开公交也好,现在开巴士也好,能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听他们说一声‘谢谢’,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还有动力干下去。”

为传统文化而骄傲自豪

“哪位小朋友知道,我国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呢?”1月23日,在南汉二陵博物馆,50岁的文博志愿者余展豪带着一群小朋友围在展板前,耐心又细致地为孩子们导览,去年他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

这几年,广东文旅市场持续火爆,过年期间,各大博物馆、文化场所成了大家探寻传统文化、打卡留念的热门之地。去年春节,余展豪一天就要进行五六场讲解,“不停地转,在这个展厅结束后,立马跑到另外一个展厅。”今年也不例外,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连轴转。“做一天雷锋很容易,但做一辈子雷锋很难,我就愿意去做一辈子。我不觉得是负担,我能讲,愿意去讲,也想自己一次比一次讲得好。”

南汉二陵博物馆有近百位社会志愿者,在余展豪看来,志愿者们是拧成一股绳在做事,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特长去帮助别人、去推广文化。去年,余展豪与团队发起“志愿十二时辰”计划,从自己做起,带领身边人参与文博志愿服务。“虽然服务的时间短,但能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有会手语的、会唱粤剧的、会剪纸的……慢慢地,我们的文博志愿活动就会更多元起来。”

汕头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陈振建一样在思考“多元化”的问题。潮汕地区有游神赛会的民俗,英歌队被认为是游神赛会负责开路的“护卫队”。这是陈振建领队的第三年。从2018年开始接触忠精英歌队算起,他在队里已有7年的“英歌舞龄”。“我们从小就看英歌,能进入英歌队,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2023年,法籍街舞大神卡卡与英歌舞队员同台“飙舞”的MV《潮魂英歌》刷屏各个社交平台,让参与拍摄的忠精英歌队火爆了一把。陈振建提到,这次“出圈”也让他们多了许多“自来粉”,“许多观众给我们留言,说‘文化交融的创意很赞’。”在遵循祖辈传统的基础上,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英歌舞“走向更大的舞台”。

去年,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到汕头进行英歌舞学习,包括忠精英歌队在内的3支不同流派的队伍对其开展了联合教学,为马来西亚首支英歌队的成立增添了关键助力。不仅如此,忠精英歌队还受邀前往马来西亚表演交流,让当地华人再次感受到这波文化热浪。

如今,临近春节,陈振建忙得脚不沾地——他不但要紧盯队员们的日常排练,还要事无巨细安排化妆、演出、休息等大小事务,为各种节庆巡游做准备。“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做出行动,尽可能地传播出去。”

春节期间,大街小巷挤满看英歌舞的人,每每此时,陈振建总一次次为这门传统文化的魅力打动。在他的记忆里,英歌响,锣鼓敲,年味就有了。

0 阅读:2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