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炜
“龙抖雄姿归大海,蛇衔瑞气报年华。”早在远古时期,灵蛇就被作为一种图腾崇拜,且在漫长岁月的演绎沉淀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神话中的蛇光彩照人。提及蛇常让人产生恐惧感和神秘感,而在神话传说中,它却是善良、正义、智慧的化身。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东汉王逸在注解《楚辞·天问》中说:“传言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干宝的《搜神记》中亦载有隋侯救蛇,蛇报之以双珠的奇异传说。
诗词间的蛇美轮美奂。作为诗的国度、词的故乡,文人墨客创作了不少吟蛇咏蛇的佳句。屈原的《离骚》中有“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诗人以蛇的蜿蜒游动比喻旌旗随风飘扬的姿态,展现了自然界的灵动之美,更赋予了蛇以优雅与神秘的色彩。李白的《蜀道难》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借“长蛇”彰显蜀道行走之艰难。辛弃疾《鹧鸪天》云“苦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以“龙蛇”比喻书法笔势的矫健生动,展现了蛇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源泉与美学价值。
对联上的蛇非同凡响。在浩如烟海的联苑中,一些嵌有蛇的联语别有情趣。“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这是苏轼去儋州路过真武庙所写之联。真武像两侧有龟、蛇塑像各一尊,相传龟、蛇之形象是代表神仙真武的。“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为山西绵山韩信庙庙联,其磅礴之大气,将韩信当年称雄汉中、巴蜀等地之赫赫战功烘托得淋漓尽致。蛇联中还有许多佳作,像四川剑阁联:“矗立岗峦,起伏蹲踞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庐山观瀑亭联:“洁白飞泉,下泻倒悬成雪练;蜿蜒公路,盘旋而上似银蛇”。
成语中的蛇与众不同。与蛇相关的成语有很多,“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后人用“杯弓蛇影”来形容怀疑多端,自相惊扰的事情。“飞鸟惊蛇”出自《法书苑》,唐时僧释亚栖善草书,他曾自题一联“飞鸟出林;惊蛇人草”,于是后人用“飞鸟惊蛇”成语来点赞优秀的草书。
“龙去神威在,蛇来灵气生。”在欢天喜地迎接蛇年新春之际,重新审视这古老而神秘的生灵,便会清晰地发现,蛇的形象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