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明孝陵博物馆里的非遗文化

扬眼 2025-01-26 19:53:45

扬子晚报网1月26日讯(通讯员戴明秀记者徐媛园)1月25日,“红领巾寻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明孝陵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如荼举行,15名来自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初二(11)班的学生走进非遗传承课堂,在明孝陵博物馆持一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年画里的中国》主题讲座,动手体验画桃符、年画拓印,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在《年画里的中国》主题讲座中,持一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的年画技艺最早源于1500年前的北宋时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进行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至今日,年画的创作也融入了许多当代语言。

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例如讲座中持一老师展示的“一团和气”年画便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年画中的人物形象乍一看是憨态可掬的胖娃娃,细细看来,实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但她的头上却佩戴着幼儿才会佩戴的发髻,这寓示着百姓们对于“和”的美好向往。

活动中,“红领巾探访小队”的同学们还亲手印制年画、绘制桃符。孙以沫同学在桃符上写了一个“福”字,并在桃符的背面写下了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他说,这首诗是最近在课本中刚刚学过,非常喜欢,因此写下。此外,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接触过拓印,但是并未接触过年画技艺,这一次的主题活动,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了解了年画这项非遗文化和技法,日后也会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当中。“我们之后马上会学习《核舟记》,我也会去看一下核雕。”孙以沫说道。

朱芮宁同学第一次接触非遗文化,她说:“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孕育了很多古人的智慧,能有那么多的文化,了解到那么多历史,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朱芮宁同学在桃符上写下的是“金榜题名”,寓意在新的一年中学习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她表示此前已经了解过中国的春节被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非遗活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介绍非遗文化,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活动现场,明孝陵博物馆的黄老师带领同学们印制年画。现场的雕版有“福”字和“财神爷”两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选择,先将刷子蘸取墨汁后均匀涂刷在雕版上,将红纸的正面覆盖于雕版,再用棕刷轻按,这样,雕版上的年画图案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红纸上。黄老师介绍,拓印和雕版印刷是不同的,拓印是以一个碑文或者印章作为原始模板,然后使用墨水和其他工具将图案转移到纸上;而雕版印刷则是需要一个雕刻在木板上的模板,用墨水涂在雕版上之后再印刷在纸上。

黄诗研同学将印好的“福”字展示给大家看,她说:“今天了解到的九层拓印可以将色彩丰富的画面完美地配置出来,我觉得意蕴很丰富,也很神奇。刚才老师分享的‘虎溪三笑’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之后我也会用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去推广非遗文化。”“一团和气”年画便是借用了“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表明了明成化帝朱见深提倡三教合一、消除各教之间矛盾,朝廷百官能够和睦共事、为民谋福的愿景。同时,黄诗研同学还说:“我在桃符上写下的字是‘招财进宝’,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财源广进。”

持一老师在明孝陵博物馆从事金石传拓技艺的非遗保护工作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他表示,年画拓印等技艺目前来看是比较小众的,了解它的人并不是很多,因此进入了非遗保护目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活态化传承”,即走进社区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去宣传这项技艺的内容,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文化。有兴趣的初学者也可以到博物馆参与一些活动,甚至加入到“传承人培养计划”当中去。他说:“我们也希望把传承的队伍不断扩大,让更多人了解,甚至将来可以把年画拓印移出非遗保护目录。比如今天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更多、更深入了解这项技艺。”

校对李海慧

0 阅读:1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