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黄河岸边年味浓

新华社 2025-01-26 20:37:22

登台远望,视野所及处,碧空万里,山坳连绵,黄土高原的雄浑磅礴之势扑面而来。滔滔黄河穿越壮观的晋陕大峡谷,一路奔涌而下。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仅一河之隔。

新春来临,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家坬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煮萝卜做饺子馅,丸子、油糕、红烧肉……各样的节庆美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年味一天浓过一天。

“先把糜子面蒸熟,然后和面包上枣泥馅儿,放入滚烫的热油中,炸至金黄,香喷喷的油糕就出锅了。”在邻居的围观中,村民高晓明演示着炸油糕的做法。

“过年就是过个年味,热气腾腾的油糕一炸,年味就有了。”高晓明乐呵道。

走进村民白张梅的窑洞院落,太阳能光伏电源灯,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映入眼帘,陕北风格的门帘图案色彩炽烈,和一旁废弃的窑洞形成明显反差。

“你看,不像现在的玻璃窗,过去的窑洞窗户就是用麻纸糊一下。”白张梅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灶台上,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装了满满一盆,正准备做饺子馅。白张梅说:“过年了,就要吃羊肉萝卜馅儿的饺子!”

窑洞一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这是前两年政府免费给装的,现在窑洞里烧火做饭取暖,更安心了。”白张梅补充道。

说起农村的变化,村民高玉金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说生活,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了!你看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窑洞里,农村生活好着呢!”77岁的高玉金,皮肤黢黑,目光深邃,一副典型的陕北老汉形象。

儿时过年才能盼到的美食,早已是村民桌上的家常便饭。“以前有口吃的就好,现在啥时候都不缺吃的。今年孩子们准备接我到城里过年呢!”说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民歌。

“坬”,一种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地形,指的是斜坡断面上的台地。走进高家坬村史馆,8座窑洞分模块展现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变迁。

1988年,村里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5年,全村打旱井120口,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2018年,“引黄工程”启动,修建了净水池,把黄河水送到高家坬塬,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2022年,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全部石砌硬化。

……

“快来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没有?”循着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东的声音,记者走进第六个窑洞。

储水的瓮,盛粮的斗,割麦的镰刀,煤油灯的灯台……窑洞陈列室里,一件件老物件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时代的变化。

“为了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村里建了村史馆。快过年了,外出务工回乡的村民回到村里,就会到村史馆寻找儿时的回忆。”高明东说。

依托黄河岸边独有的北国风光,高家坬村近年来重点打造了藏雪楼、窑洞文化美术馆等景点,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到村里写生创作,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味儿。如今,全村的民宿游窑洞已经达到40多座,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25日,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站在高家坬村的山坳上极目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再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象从诗词中走来,莽莽黄土地上的人们仍在忙碌着,为蛇年春节做准备。

连绵起伏的山坳上,高低错落的枣树、苹果树傲然挺立,静待又一个春天到来。(记者张京品、雷肖霄)

0 阅读:5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