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虽至寒假,人却繁忙。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新华社25日消息,这是首个专门针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的文件。消息一出,目光骤至。
对于引起社会关注的原因,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发现焦点主要围绕《通知》提到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人员配备、待遇提升以及体教融合等方面。
首先,人员配备上,《通知》明确部署,“到2027年,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到2035年,形成完善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促进体教深度融合”。在这方面,除了定下“任务书”,更为关键的是给出“路线图”:要通过“造就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作用于“持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止于此,《通知》甚至针对“怎样造就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给出答案——
一方面,数量上,《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按照不高于“班师比”小学5∶1、初中6∶1、高中阶段8∶1的标准配备体育专任教师,并采取多种方式,“配足补齐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专(兼)职教师”。
另一方面,质量上,《通知》提出“招聘岗位一般应明确体育专业要求,非体育专业应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如果说这是强化队伍建设的大前提,接下来《通知》还明确表示,“各地可拿出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面向取得教师资格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优秀退役军人公开招聘,重点吸引优秀足球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
相较以往,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尤其强化中小学“三大球”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处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除此以外,《通知》引发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在于评价激励。
不少媒体将“体育教师应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直接用在文章标题上,事实上,《通知》里相关完整表述是,“完善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职称评聘标准,优化岗位结构,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激励方式第一步,在于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的存在感。
曾几何时,“挤占体育课”是典型各方提起都会感到头疼的话题,“消失的体育课”甚至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乃至成为一种谈资。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教育评价体系转变,育人理念和方法也开始跟着变革。作为指挥棒的政策举措,在保障体育课不被挤占方面不断发力——
2024年5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详细列出12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集中整治“纵容校园霸凌”“挤占学生课间”“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等问题。
国内各地围绕开足开好体育课,也在纷纷行动。
在浙江,“潮新闻”客户端报道,2024年温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从去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
在江苏,去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按照“区域先行、分步实施”推进思路,由全省各设区市分别确定2个县(市、区),于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2025年秋季学期做到全省小学全覆盖。
保证开足体育课,是“千里之行”第一步,旨在让体育教师实际拥有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教学地位。其次,《通知》除了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奋发向上的信念,还提到,“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质健康监测、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倾斜”,以及“在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遴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盼头,教学质量才有更强的保障。
那么师资队伍建设的“地基”夯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否就一定能跟上?这里便引出网民们对于《通知》关注的第三个焦点:体教融合的实效。
记者梳理发现,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新华社半月谈就曾发文《体育课多了,“小虚弱”为何仍不少?》,指出尽管政策重视,但部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身体素质仍有退步趋势。其中,既有“孩子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缺乏趣味性,重应试教育、轻体质培育”,也有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一些家长和孩子依旧认为,搞好身体虽然很重要,但文化课成绩终究对于升学影响更大。
因此,课时增加、体育课变多,虽然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教育变革有足够的土壤,但更多仍停留在“量的体现”上。
由于多方原因并存,仅仅增加体育课数量,还没法确保有创意、有吸引力的运动项目在学校里“落地开花”;与此同时,从教师到课程,也很难兼顾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最终,教育和体育仍然“两张皮”,体教融合依旧面临现实困难。
在此情景下,《通知》至少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四种新的未来——
其一,通过增补师资人手,使得“师资力量不足制约多样化体育课程开设”的矛盾有了解决途径。
其二,通过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完善计酬方式、使其在校内拥有更多“话语权”,进一步激发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其三,通过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和优秀退役军人的从教渠道,优化体育教师的来源和结构,拉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其四,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和家长理念转变,进一步带动全社会观念扭转,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
这四点,也让《通知》成为各地增开体育课后,确保开课质量的重要补充,同时在促进体教融合、解决体育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上,亦显“拳拳到肉”。
诚然,从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到学生体质“实打实”地增强,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眼下需要加快增强学生体质,但符合科学规律的期待才更加合理。从长远看,《通知》要求的投入,一定是值得的。而在此过程中,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也同样重要。
这些,共同促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跃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