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1622年,面对努尔哈赤的强大攻势,袁崇焕选择自愿出征,镇守宁远。 宁远当时兵力薄弱。 尽管如此,袁崇焕不仅带领不足一万的兵力与敌方十三万军队血战三天,最终大获全胜,还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家眷一同带入城中。 最终,努尔哈赤在战斗中受伤,不久便因病去世。 然而,随着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 1629年,皇太极率清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从蒙古入侵京城。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刻整肃兵马,历经三天三夜赶到京城,在广渠门外与清军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 1630年,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着极大的风险,夜晚偷偷前往刑场,将袁崇焕的头颅取下,带回家中埋葬。 佘义士不仅为袁崇焕守墓一生,还临终时遗训后代,要求他们世世代代守护将军的墓地,不得做官,甚至不允许返回南方老家。 自此以后,佘家已历经了18代。 尽管岁月流转,佘家的守墓传统未曾改变。 1952年,北京市因城市扩建需要,计划将城内的墓地迁出。 这一政策波及到了袁崇焕将军的墓地。 佘家人为了保护这片圣地,四处奔走,最终得到了柳亚子、章士钊等四位知名爱国人士的支持,他们联合上书毛泽东,恳请保留袁崇焕的墓。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表示了支持。 然而,社会动荡,袁崇焕的墓地遭到破坏。 墓园原是佘家的一片小院,然而院子内被迁入了十九户人家,佘家人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佘幼芝的堂哥一家考虑离开,但佘幼芝决心坚守。 佘幼芝是十七代守墓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毅然决定接下守墓的重担。 在1964年,她与焦立江结为夫妻,家里四口人挤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但佘幼芝依然坚持守护袁崇焕的墓地。 焦立江的单位给他们分配了一套新房子,然而,佘幼芝却以离婚相威胁,坚决不同意搬离墓地。 焦立江感到难以理解,但在了解了佘家几百年来的守墓历史后,他逐渐支持了妻子的决定。 他不仅协助清理墓地,还会给孩子们讲述袁崇焕忠诚的故事。 不幸的是,动荡时期,袁崇焕的墓地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坏。 有人误听到墓中藏有“金头”的传言,于是便冲进墓地,对袁崇焕的墓碑进行了砸毁,并将墓地掘得三尺。 在丈夫的鼓励下,她没有放弃,她誓言,不修复墓地之前,决不剪发。 她开始四处求助。 佘幼芝手中有十几个记事本,这些本子里,记载着她的每一次求助,每一份材料,每一个细节。 从1978年开始,佘幼芝便走遍了全国政协、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政府等相关部门,恳请他们提供支持。 尽管时常遭遇冷嘲热讽,但她始终不曾放弃。 她甚至把有限的生活费都用来邮寄材料,给相关单位和人士写信。 1991年,北京市政府终于决定恢复袁崇焕的墓地,并开始着手整修。 此时,国内外的支持者纷纷伸出援手,包括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也为她捐款。 1993年,佘幼芝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墓地恢复了初步的模样。 佘幼芝用一笔一画记录了所有恢复工作,包括每一次的清扫和浇水,每一次的垃圾清理。 在200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对袁崇焕墓地进行彻底修复。 尽管她曾得到外界的尊重,甚至去香港参加话剧《袁崇焕之死》的演出,但面对政府的迁移安排,她感到极度不舍。 2003年,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因交通事故不幸去世。 在焦平去世后,佘幼芝继续每天坚持前往袁崇焕祠扫墓。 如何将这个家族的责任传递下去成为她的最大忧虑。 她的女儿焦颖,起初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但她逐渐理解了母亲心中的坚持。 决定成为第十八代守墓人。 参考文献:[1]张天.十七代人守望忠义四百年——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墓当代守护人佘幼芝女士专访[J].华人时刊,2002,0(9):13-15
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
翀霄逐梦行
2025-01-27 00:37:31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