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上栽树人

扬眼 2025-01-27 08:07:01

从灵谷寺景区一路向北,经青年路出景区,再通过登山道一路向上,就可到达头陀岭。这一路,有南京最美的松林、橡树、枫香、乌桕、黄连木和银杏,晚秋时节,银杏、乌桕叶落,橡树之美赫然显现。这种美遍及整个紫金山麓,它和赤铜色的水杉、池杉、落羽杉,色彩斑驳的法国梧桐和绿色的松林成为南京东郊最美的秋色。

今天的金陵秋色由无数人缔造,而最不可忘怀的是傅焕光先生。

出灵谷寺景区北门前行不足百米,路边有一“傅焕光墓”指示牌,沿狭窄的石阶前行几十米,就到了目的地。“傅焕光之墓”由书法家萧娴所书。落叶款款,空山寂静。抬眼向上,马尾松的树梢轻扫着碧蓝的天空。

南京人引以为傲的紫金山风景区的森林气象,中山陵、梧桐大道、植物园、美龄宫、梅花山、遗族学校的绿化等都与傅焕光先生息息相关。

紫金山是明太祖的陵墓所在,也曾“林木蔚茂”,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紫金山林木几乎焚毁殆尽,成为“濯濯童山”。傅焕光先生曾组织人员清点紫金山所遗林木,除了灵谷寺等寺院周围的数株古树外,其他残林树龄均不超过50年,傅先生感叹“实难恢复古时森森气象也”。

最早开始在紫金山一带植树是在民国初年。实业家张謇和在南京金陵女大任教的加拿大人裴义理,为安置受长江水患流落在南京的灾民,组织了“义农会”,在紫金山垦荒造林。可惜1927年北伐时期,南京的失地贫民成群结伙偷砍山上林木,“紫金山北,百万株林木砍伐殆尽”,为了加强管理,“义农会”的林地和整个紫金山改由江苏省第一造林场管理。

傅焕光先生是江苏太仓人,公派留学菲律宾大学森林技术管理科兼修农科,学成归来后曾在江苏第一林场工作,后来做了场长。在中山陵的建设中,他建议把整个紫金山作为中山陵园的地域,方便统一规划。傅焕光任主任技师,负责陵园布景和园林建设。

在研究了南京地区的气候、紫金山的地质土壤状况后,傅先生确定造林树种:在高山上,以松类等常绿针叶林为主,植马尾松、赤松、黑松等;山坡以麻栎、枫香等阔叶林为主,以增加植物多样性,防止病虫害。从1928年到1937年,傅焕光发动十年植树,紫金山终于有了森林气象。

到1936年底,紫金山林木共计超过1000万株,此外还有茶园、竹林、蔬圃和果木园。傅焕光每天骑着小毛驴上下班,足迹遍及紫金山的沟沟坎坎。

如今让南京人引以为荣的梧桐大道,从下关中山码头直到中山陵,是为孙中山灵柩奉安而建的。当时种在陵园大道旁的梧桐就是傅焕光引入的,有1007株,是从上海法租界购得的树苗。

傅先生对亲手规划的这条道路是颇为自豪的,他曾写过一首诗:

梧桐十里我规栽,如盖亭亭左右开。

隔尽俗尘飞不到,游人清步好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傅焕光除了担任总理陵园设计委员会委员,还是农村与乡村教育组召集人。当年在紫金山居住的贫民,大多为徐淮灾民,有2000多人,为他们未来的生计考虑,傅焕光开辟了菜园、果园、茶园、竹园和鱼塘,鱼塘就是今天的月牙湖和前湖。傅焕光还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俞庆棠等人在农户聚集区建立中心小学,致力于改善民生和贫民教育。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又一次来到傅焕光先生和夫人朴素至极的墓地,小小的墓园被清扫得很干净。空气清冽,有淡淡的木叶香味。我背靠着一棵高耸的马尾松站立了一小会儿,闭上眼睛,就会感到阳光的融融暖意。从头顶直达脚底。

常常有人来到这里,有人奉上鲜花,有人擦拭墓碑,更多的人默默伫立,献上敬意。

[南京]李若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