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27日电传统新春佳节将至,一场以“闽剧始祖·传承有序”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福州举行。位于福州市洪塘新城曹学佺石仓园旧址的“曹学佺闽剧展示馆”内喜气洋洋,暖意融融,来自各界的历史学家、闽剧爱好者等齐聚这里,共同纪念这位为闽剧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
曹学佺(1575-1646),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南明隆武年礼部尚书、学者、诗人、藏书家。曹学佺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是一位集美学、戏曲、书法、诗词于一身的杰出历史人物。
曹学佺一生藏书万卷,著书千卷。他精通音律,擅长度曲。他创办了闽剧的前身“儒林班”,谱写了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因而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首度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曹学佺兴办“儒林班”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是为闽剧的早期雏形。石仓园是曹学佺当年辞官回乡后兴建的一座中式园林。曹学佺将这里作为他创办的“儒林班”表演和技艺切磋之所,每至夜晚,这里经常“蛾绿粉黛,出入随肩,晨夕满座,自以为乐”。历经数百年时代更迭,岁月变迁,石仓园已不复存在。近年来,在福州市建新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当地乡贤和乡亲积极捐款,在洪塘新城设立了曹学佺闽剧展示馆,塑立了曹学佺石刻雕像,闽剧传人和爱好者们经常在此举办闽剧折子戏演出,这片曾经散发着闽剧艺术芬芳的土地仿佛回响着与当年“儒林班”的时空对话。
闽剧又称福州戏,已成为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经历400余年创始、发展、创新和传承,闽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国地方戏曲的一束艺术奇葩,多次获得各类国家级艺术奖项。当天的纪念活动中,闽剧爱好者、研究者齐聚舞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的闽剧折子戏,精美的服饰、曼妙的舞姿、优美的唱腔,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