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队友每年有约8个月时间游走在天山南北的山间野外,与风霜雨雪为伴,追逐保护野生动物,记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多年来,黄亚慧和队友在全疆1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引导孩子们认识、热爱自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涛
蝴蝶,身体结构简单,对气候的微小变化极为敏感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根据一地蝴蝶的种群结构、数量、物候期、习性、栖息地等的变化,可以推算出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过程。”黄亚慧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亚慧是新疆民间生态环保公益组织的一员,十多年来坚守野生动物保护一线,尤其擅长观测蝴蝶。她和队友每年有约8个月时间游走在天山南北的山间野外,与风霜雨雪为伴,追逐保护野生动物,记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广袤新疆的大山、草原、荒漠、戈壁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逐蝶山野间
自小痴迷大自然,黄亚慧22岁时便开始户外探险。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作为志愿者跟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野外从事了一段时间鸟类观测和保护工作。
短短几个月经历,为黄亚慧此后的人生指明了方向。“看着那只瘦弱的金雕在我们的守护下长大,张开翅膀飞向天空。从那一刻起,我立志守护家乡的生态环境。”黄亚慧说。
也正是那一年,黄亚慧和志同道合的人们走到一起,共同成立了乌鲁木齐沙区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她成了一名全职的民间生态环保人士。
每年3月到11月是黄亚慧和队友的野外工作时间。一两辆车,三四个人,一堆物资,十多年来,他们的脚步遍布天山南北,以及昆仑山、阿尔金山、帕米尔高原等野生动物富集区。
照相机、望远镜、摄像机,背着这些“电子闺蜜”黄亚慧翻山越岭,追逐雪豹、豺、棕熊、蝴蝶等的身影,记录它们的身姿体态、生活环境,并整理成一份份生态保护科研报告。
蝴蝶是黄亚慧尤其钟情观测的一个物种。鉴于蝴蝶具有典型的气候变化指示意义,我国于2016年启动全国范围蝴蝶观测。“蝴蝶种类多,数量大,一些种类迁移能力较强,地区差异性较大,单靠科研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公益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鸣说。
十多年里,黄亚慧团队定期把科研报告报送当地林草部门和科研机构,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在海拔5000多米发现过绢蝶。”黄亚慧告诉记者,多年前夏季的一天,她和同事行走在天山山脉中,突然一只通体雪白、翅膀上闪耀着色斑的蝴蝶出现在眼前。
“是孔雀绢蝶!”黄亚慧回忆起来依然兴奋不已。这是一种以往她只在书上看到过的蝶种,因翅膀色斑像孔雀翎上的“眼睛”而得名,百年前曾被到访新疆的西方生态学者记录下来,从那以后再没人在新疆发现过它们的踪影。
“和平原上的种类不同,高海拔地区的蝴蝶一般个头很小,紧凑的身子便于抵御寒冷。”一说起蝴蝶,黄亚慧便停不下来。她告诉记者,在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中,新疆地区大约存在350种蝴蝶。十多年来,她和队友已经找寻到200多种,成为当地记录蝴蝶种类最多、生活环境数据最详细的生态环保公益组织。
播撒环保科普种子
不仅追逐蝴蝶,黄亚慧在野外还常常邂逅各种“山野精灵”。
2022年7月的一天,她和队友在帕米尔山中一条小路上偶遇4只野狼。常年行走野外,他们并未慌张,紧跟野狼的步伐,详细记录下它们的“生活小档案”。
“野兽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被捕兽夹夹住的豺,同伴会每日给它送饭,受伤的狼会被狼群重点保护。”对让人闻之色变的野兽,黄亚慧以一颗细致的心去观测、去记录。
还有一个个难忘的感人故事。
黄亚慧和队友行走的高原山区往往也是当地牧民的冬牧场。散落在山间峡谷中的“冬窝子”是牧民的临时居所。“钥匙一定会在大门不远处的树根边或某个石头下,有的根本不锁。我们在里面住上几日,走时搞好卫生,再把钥匙放回原处。”黄亚慧笑着说。
202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黄亚慧和队友正在为去哪儿过夜发愁,碰上了寻找走失牛羊的青年牧民阿克力拜克·阿依巴西。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家中——一处临时牧业点上的毡房。
那天晚上,黄亚慧给阿克力拜克和他母亲讲解他们此行的目的,保护自然、呵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引发了母子俩的深度共鸣。第二天,阿克力拜克一家就要转牧远行,热心的母亲把毡房钥匙交给黄亚慧,留下米面和清油,又专门走访相邻的牧民家,拜托大家照顾好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那个山谷中住了9天,每日三餐都有牧民送饭。我们在进行科研勘测的同时,也给牧民讲述自然科学知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黄亚慧说,“离开那天,看见牧民家的小朋友学着我们的样子在草丛中观察蝴蝶。那一刻我知道,这些孩子心中已经种下了保护自然的种子。”
不止于环保
“孔雀绢蝶标本在境外黑市上每个售价高达上千美元。”黄亚慧说,她和队友始终大力呼吁抵制非法或不道德的动植物贸易,努力传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和知识。
青少年是生态环保宣传的重要对象。多年来,黄亚慧和队友在全疆1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引导孩子们认识、热爱自然。“我们给孩子们讲蝴蝶、松鼠、雪豹等动物如何觅食、如何‘安家’,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黄亚慧说。
退牧还草,有助于修复破碎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黄亚慧和队友在宣讲生态环保的同时,努力引导牧民以制作传统手工品的方式增加收入,逐步代替放牧。
新疆少数民族牧民有制作皮雕和毡画的传统,黄亚慧团队为他们提供设计方案、销售思路。团队成员池路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帮助牧民设计图案新颖的皮画。
“牧民原有的编织、绘画等工艺相对粗糙,我们帮助他们提升工艺水平,加大网络宣传,让更多人关注新疆民俗手作,开拓牧区产品销路。”池路鹏说。
因她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作出的贡献,黄亚慧2023年获得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组织推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称号。
眼下,她正在结合二十四节气,写作一本关于蝴蝶保护的新书。“通过写出24种蝴蝶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应的生态保护故事,我想让更多人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从而主动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黄亚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