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八成废旧家电遭非法拆解

新华社 2025-01-27 16:52:29

2023年,全国废旧家电回收总量达450万吨,从总体来看,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仅为20%左右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不久前,广东省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容桂监督管理所在搜集掌握相关证据和线索后,对位于高黎社区的一私自拆解处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非法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处予行政罚款10万元。

“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使用大国,每年都有大量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如果对其回收处理不当泄漏到环境中,不仅将严重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在2024年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24年以来,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废旧家电回收量明显增长。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4年12月19日,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与此同时,废旧家电回收量也水涨船高。2024年1~11月,全国废旧家电回收量61.6万吨,同比增长7.7%。

值得注意的是,相当数量的废旧家电直接通过中间商、流动商贩流入非法拆解渠道,因此难以体现在官方统计数据中。

废旧家电去哪了?回收利用状况如何?带着这些社会关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发现,废旧家电回收忙、正规拆解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比较普遍,“小作坊”私拆废旧家电的情况时有发生。

业界人士表示,目前废旧家电流入非法拆解现象普遍,不仅污染环境,还与正规拆解处理企业形成不正当竞争。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云立介绍,2023年,全国废旧家电回收总量达450万吨,从总体来看,目前废旧家电通过正常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仅为20%左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置政策,让废旧家电变废为宝,更好促进消费。

八成回收废旧家电遭非法拆解

近年来,我国电器电子产品处于报废高峰期。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首批目录产品理论报废量约为2.6亿台。

2024年以来,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推进,新一波废旧家电回收潮接踵而至。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95家正规处理企业共回收处理废电器近7600万台(套)。供销合作总社家电拆解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规范拆解废家电数量同比增长19.67%。

家电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会有环境风险物质泄漏出来,像电路板、含铅玻璃、荧光粉、含汞灯管等。此外,拆解处理的废家电会产生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可以转变成再生材料。因此,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对回收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处理,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未取得处理资格的,应当将回收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交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企业处理。

现实是,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量大增,不少正规拆解企业却面临着“吃不饱”的难题。广西桂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家拥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置资质的企业,年拆解能力为200万台,但2024年的拆解量预计只有100万台,仅为年拆解能力的50%。

记者调研了解到,不少正规家电拆解企业都面临类似状况,货源不足是主要原因。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废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以及微型计算机五大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约为350万台/年。这意味着,广西全区每年有大约250万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入非法拆解渠道,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不到三成。

业界人士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废旧家电回收体系不完善,中间商、流动商贩等将大量废旧家电卖给私拆点。

与之相对比,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大量废旧家电被个体小贩回收后堆放在露天堆场任凭日晒雨淋,或流入没有废旧家电拆解资质的“小作坊”拆解,有用的零件被卖掉、没用的部分被当作垃圾扔掉,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正规拆解企业缘何“吃不饱”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大量废旧家电流入非法拆解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回收处置成本高。最近,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路张女士调到外地工作,使用多年的冰箱、电视需要处理。张女士致电一家废弃电器回收网络平台,客服称:“我们回收来的家电直接送进正规拆解厂,不会二手转卖,所以回收价格比较低。”张女士一台使用了10年以上的单开门冰箱,客服报的回收参考价为50元;一台32英寸的老电视为20元。客服称,具体价格要等师傅上门拉货时最终确认。同样是这两样电器,小区废品收购人员上门后给出的报价分别为100元和50元。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处理废旧家电,都有过类似张女士的经历:找正规回收平台,报价低还讲条件,上门服务也跟不上。

目前,废旧家电回收,来源分散、收购难度大、回收价值低,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正规企业缺乏回收机构和网点,个体经营者仍是废旧家电回收的主力军。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分析,正规拆解企业要负担运营成本、消化环境成本,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运输等费用。由于不按环保规范操作,非法拆解企业普遍比正规拆解企业的成本低。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数据,正规拆解企业拆解一台电器电子产品(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的成本比非正规拆解企业高出约30元。

——税收无法抵扣影响正规拆解企业积极性。业内人士介绍,正规回收处置企业在收购废旧物品时,难以从个体商贩、中间商获得增值税发票,企业销售再生资源产品时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北京一家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没有进项抵扣,企业需要全额缴纳增值税。“如拆解一台废旧空调后,各类再生资源可卖约500元,增值税高达65元,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为解决此类问题,2024年,相关部门推出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以降低回收企业经营成本。但有正规拆解企业表示,实际操作中不少中间商、“黄牛”并不同意“反向开票”。

专家分析,家电回收中间商和“黄牛”不同意“反向开票”的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反向开票后需要承担更多的税务责任和法律风险。

——补贴资金发放滞后。2009年,我国颁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2012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出台,适用品类包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109家处理企业被纳入拆解基金名单。

据介绍,拆解基金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一种做法,即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出钱,补贴给拆解企业。然而拆解基金的收支难以平衡。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相关调研发现,截至2022年底,拆解基金累计收入278.26亿元,发放补贴276.94亿元,拖欠企业199.79亿元,赤字率高达41.9%。

多位拆解企业负责人反映,补贴不到位就意味着拆解企业需要自己垫资。无论是回收成本,还是拆解成本,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流。一些拆解企业选择融资或贷款来缓解资金压力,但也需要付出代价。

2024年1月17日,《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发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停征拆解基金。标志着运行近12年的拆解基金退出历史舞台。紧接着,2024年3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专项转移支付。

据了解,拆解企业现在最关心两件事:一是过去拖欠的拆解基金补贴如何补,二是未来专项资金怎么给到位。目前这两项补贴政策,在执行层面都存在不确定性。由于补贴政策不明朗,拆解企业面临较强的未知性,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不容忽视。

持续完善配套政策

专家认为,正规拆解企业既面临货源竞争带来的回收成本增加,又面临政策补贴拖欠导致的收益减少,想走出困局,应抓住当前废旧家电数量增加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

首先,提升专业回收拆解企业自主盈利能力。一方面,在有关部门坚决打击非法拆解违法行为的背景下,专业回收拆解企业可考虑自建回收渠道体系,加大回收力度,减少流通环节,在避免“黄牛党”抬价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家电的品质和货源。

自2021年起,我国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有望降低拆解企业的回收成本。该政策提出,责任企业回收后的废旧家电,应全部交由有资质的拆解企业进行规范处理。

专家认为,拆解企业可通过与家电生产企业合作,有望避开层层中间供应商,以较为合理的回收价格获取货源,开展拆解业务。

另一方面,专业回收拆解企业可转变模式,向产业链下游拓展收益渠道,将电子废弃物“拆解”这一较粗放、利润低的前端工序,延伸到后端“资源再生”的深加工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收益。

对此,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于可利表示,目前大多数企业只在做简单的拆解,实际上更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价值来源于它的深度资源化利用,这是企业未来要发展的方向。

其次,加大对正规拆解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本刊记者从2025年1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税务部门大力推广资源回收企业向出售废旧物品的自然人“反向开票”措施,全年累计实现“反向开票”185万份。“反向开票”规则出台后,助力正规回收企业优化经营效益,有利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多家拆解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反向开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很多拆解企业并不开票,还可获得地方退税,税负并不高。“反向开票”的优惠措施更适用于正常纳税的拆解企业,不仅能减少这类企业的税负,还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

在业界人士看来,实施“反向开票”后,由资源回收企业代其办理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缴纳,减轻自然人办税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从事回收业务自然人的税收和经营风险。

针对部分家电回收中间商不愿“反向开票”的情况,业内人士建议,各地税务部门还需要持续加大对这一政策的宣传辅导和政策服务力度,第一时间解决开票企业和出售者在适用政策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反向开票”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受访企业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正规拆解企业的污染防治、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等持续提升,只要妥善解决增值税抵扣难、严厉打击非法拆解,正规拆解企业就能逐步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

第三,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资金制度。数据显示,2024年,财政部新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75亿元,较之前有大幅度增加,过去的基金补贴模式已转为财政直接补贴模式。但截至目前,还有部分企业未拨付到位。

专家建议,加快专项资金拨付速度,尽快明确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完善动态补贴机制,平衡好补贴标准与企业处理成本的差异。“基金补贴标准应以报废家电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置成本为依据,综合考虑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因素,理顺市场经济下价格的传导机制和利益平衡,控制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建设缓冲期以系统性消减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0 阅读:5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