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追年记|三七八巷的“90后”店主:给年味添点“锅气”

新华报业网 2025-01-27 22:06:19

25日,赵军起得比以往更早,凌晨5:00,南京三七八巷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小厨房里亮起了灯,赵军开始和馅儿,“以往都是5:30”,赵军说,“天气预报说,春节前两天南京有雨,我得多做点料备着。”

赵军是位“90后”,在南京市最有烟火气的三七八巷,和家人一起做食品生意。说起他家的生意,最出名的还是“三七八巷老太粽”,“老太”叫芦爱华,是赵军的奶奶,今年已87岁高龄,包粽子、卖粽子30多年了,当然,除了粽子,也卖别的现做食品,特别是临近春节,南京人饭桌上不能缺的蛋饺、春卷、藕饼等成了赵军家的“大宗商品”。

早上7:00,赵军裹一件东北大花布面的棉衣,站在档口油锅前炸起了春卷。为何要穿这种土味棉衣,赵军有自己的小心思,“你看,周围有店面、有档口,大家都在做年货,这件大花棉袄,就是我的一个标识,让人一下子就能看见、记住,算是我的一个品牌吧。”

裹着翠绿荠菜的生春卷,下到锅里,新鲜的食材被热油一沁,香味儿立刻铺满了小巷,路过的人很难不往这里看一眼。

只要看一眼,就会立刻想到:真的要过年了。南京人过年为什么要吃蛋饺、春卷、汤圆,学者们有很多解释,赵军的解读很民间,“蛋饺的形状像不像元宝,炸得金黄的春卷像不像金条,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汤圆的谐音不就是团圆么?”

老百姓对过年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和赵军聊天,他手里的活儿可一直没有停下。他认真地坐在火炉旁,炉上放着一把汤勺,里面是包好的蛋饺,另一把汤勺在手,盛起蛋液,利用铁勺的高热温度,将蛋液烫成蛋皮,然后筷子快速夹起肉馅,放到勺里……就这样两把汤勺轮番操作,旁边是一群等待的客人,“没耐心不行,毕竟是现做的,看着踏实。”一位大爷说。

包完蛋饺,赵军又忙着去炸藕饼、萝卜丸子、春卷,炸好的“年货”,被“流水线”传到旁边的小饭桌上,芦老太的儿媳程海燕带着家里人蝴蝶穿花般打包、装袋……

赵军说,“奶奶年纪大了,做事有点力不从心,家里亲戚10多口人一起打理这个档口,每天要备藕300多斤,卖春卷、蛋饺、端子近万个。”

采访中,赵军的手机一直不停地响着,那是网上下订单的声音,“萝卜丝丸子209件,端子102件”“韭黄肉春卷20件,藕夹15件,萝卜丝丸子11件”……在赵军的手机里,光团购群就有20多个,赵军要负责将打包好、装好车的照片发给“团长”。

“我们的客户,以老南京为主,也有六合、高淳的,还有安徽、昆山的订户,都包邮。”

“为什么那么远的地方还有人订?”记者问。

“我们食材新鲜、价格公道啊,年前这几天,每天藕饼团购就卖了五六百盒(一盒10个),门口摊位每天还能卖上两三百盒。”说起自家的食品,赵军很骄傲。

虽然今年才32岁,但赵军参与家庭经营已有10多年。他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自家年货这几年卖得越来越好,背后是人们对传统年节氛围、手工制作、儿时记忆的想念。

“怎么说呢,手工做出来的就是有锅气,有儿时的味道。”赵军说,这些年货,在大酒店里可能上不了台面,但一定会出现在老百姓的年夜饭桌上。“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崇洋媚外,反而对老物件、老手艺、老传统情有独钟。”

春节对赵军家来说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我们家要一直干到除夕早上,晚上就一起吃年夜饭,年初一不用那么早起,但其实六七点钟也要起来了。”

“年初一还要干吗?”记者问。

“忙完别人家的饭桌,自家的年货也得备备,后面不是还要走亲戚么,还得去准备准备年礼……”

满街油香,飘的是年味;满口浓郁,吃的是乡愁。

春节是什么?赵军回答,春节就是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开开心心的,有说有笑的,这就是春节的样子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宁文/摄视频剪辑王悦谋

0 阅读: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