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宇浩
春节,绍兴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城,有一种独特的年俗风情,它承载着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也是绍兴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与温情,那就是流传已久的“祝福”仪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100年前,作家鲁迅就在短篇小说《祝福》中详细描绘过绍兴乡间的“祝福”仪式,也曾让无数读者脑补过那个神奇的画面。
其实,“祝福”在绍兴人心中,是一项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不仅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更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这项习俗,起源于宋元时期。史书记载,当时的绍兴百姓在春节期间,会默默祭奠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以此来表达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当地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被称之为“祝福”。
60岁的陈淦卿,是“绍兴祝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祖恩的儿子,在他印象中,父亲从20年前就开始独立做“祝福”大典,每年一次,非常隆重。
陈淦卿说,他们家的“祝福”仪式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家里至今还有一块绣着金线花纹的桌布,上书“隆盛堂陈”四个字,其中,“隆盛堂”是老宅的名字,“陈”就是陈家。每年“祝福”时,他们都会按旧时习俗,把桌布铺在八仙桌上。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祝福”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系统”。
腊月廿四至廿八夜,是绍兴人挑选“祝福”吉日的最佳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祝福”仪式做着精心的准备。他们会选择旧历上“宜祭祀”的日子,将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以此来迎接福神的到来。
据说,菩萨是不进不洁之家的,因此,掸尘成为了“祝福”前必不可少的准备活动。人们会用新的扫帚把墙壁、地面、家具以及锅碗瓢盆都擦拭得干干净净,以期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与吉祥。
除了掸尘之外,送灶神也是“祝福”前的一项重要仪式。在绍兴,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在人间监察各家善恶是非的神灵。每到大年廿十三,他便会将一年中收集的资料带往天庭复命。
因此,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祭送灶神,以此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与家宅平安。人们会把墙上的灶司菩萨揭下来,放到特制的锅里烧掉,等到大年三十再贴上一张新的画像,以此开启新的一年。
终于,在精心挑选的黄道吉日里,“祝福”仪式正式拉开帷幕。桌子上会摆出最重要的福礼,一般会用肉一方、鱼一条、鸡(或鹅)一只作为“三牲”福礼。
这里头大有讲究,鱼必须是活鲤鱼,“祝福”完成后仍放在水里,过几天再拿到城外河中放生。这是读书人家的风俗,忌吃鲤鱼,是因为它寓意着要跳龙门。而鸡必用阉鸡,毛色要特别鲜艳;肉则必用正方大块。这些福礼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祝福”仪式完毕后,接下来便是请羹饭了。请羹饭可以在“祝福”后几小时进行,也可以在第二天举行。请福神的福礼在回请祖宗时要调个方向,并拨下筷子。祭神时人们由里往外拜,祭祖则要由外朝里叩拜。虽然步骤有点复杂,但每一步都蕴含着绍兴人对安康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祝福”仪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但无论如何变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始终如一。在绍兴这座古城里,“祝福”也已成为了一张亮丽的民俗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与感受。因为这里不仅有独特的年俗风情,还寄托着这座古城绵长的文化生命力。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