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山水守望汉江——陕西安康护水记

新华社 2025-01-28 15:23:29

心向山水 守望汉江——陕西安康护水记(4’05”)

[解说]陕西省安康市被誉为“秦巴明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资源优越。

近年来,安康市坚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发挥基层党员引领作用守护一江清水,当好生态卫士。汉江两岸,一个个身影跋涉山间,怀着热忱绘就绿色画卷。

因安康水电站拦蓄汉江而形成的瀛湖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11年前,家住湖边的尤应武带领乡亲们自发成立了一支打捞队,干起了水生态治理的事业。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村委会委员 尤应武

我以前在广东韶关上班,回来就在码头开船,开了几年。当时河里面漂浮物非常多,水电厂组织当地群众来干这个事情,干着干着我们就自己成立队伍。我们采取的就是一三五巡回打捞机制,把打捞起来的渣子我们做分类处理。

[解说]如今,瀛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护好瀛湖水成为周边干部群众的共识。澄澈的湖水凝结着当地干部和百姓的心血,也倒映着一座座绿色山乡的蝶变。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村委会委员 尤应武

现在水质要比以前好多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比以前提高很多。通过我们十来年的治理,现在河里面漂浮物基本上是没有了。我是土生土长的瀛湖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这个环境,感觉这个事情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解说]一泓清水珍贵而脆弱,需要多方力量携手呵护,久久为功。1991年出生的豆艳霞是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业务室主任,十年来,她一直奋战在守护水生态的第一线。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业务室主任 豆艳霞

利用一些仪器设备,通过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对我们的水、气、土、生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从而得出一个精准的数据去支撑、引领、服务我们的环保工作。我们是发现环境问题的侦察兵,我们利用遥感、自动监测等手段,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进行一个高效的感知,从而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处置。我们有42个人工断面加15个水质自动站,这样一个庞大的监测网络体系。从最开始监测几项单一的指标,到现在的水质109项全分析。

[解说]豆艳霞承担着实验室60多种项目的分析测试,每次采样后,还有繁琐、枯燥的样品分析过程。各类专业数据宛如生态密码,从她的指尖破译出来,为安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业务室主任 豆艳霞

近些年我们也是从水质的一个评价体系向一个水生态的体系去转变,更关注的是这水里面有什么藻、什么浮游动物、什么底栖动物这样一个“三水统筹”。

[解说]显微镜下,一藻一世界,蜉蝣似水中精灵。这些被镜头放大的生物是汉江安康段水生态好转的微观印迹。

靠山水谋发展,分享生态红利,安康人在积极图变。安康市紫阳县全境坡陡谷深,地质灾害频发。如何让群众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能修复生态、涵养水土,探索从未止步。作为茶乡紫阳的一名茶叶科技工作者,邱红英潜心茶叶科研开发事业,深入基层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让十二万茶农依托茶叶致富。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茶叶发展中心技术员 邱红英

茶树它是一个常绿植物,而且它的经济寿命很长,保水保土。你把它一开发出来,它就是一块绿色的金矿。

[解说]看到颇有名气的紫阳茶因缺乏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生产而降低品质,邱红英便一门心思扑在技术推广和标准化茶园建设中,跑遍了全县100多个茶叶专业村。

[同期]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茶叶发展中心技术员 邱红英

到了2020年左右,我们标准化茶园建设基本上接近尾声了。从2018年开始,我们抓的是茶叶技能人才培训,包括高素质职业农民,还有紫阳毛尖手工技能培训。春季的实用技术推广,夏秋季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白茶、红茶这些专题培训,通过我们年复一年、一场一场的培训,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紫阳县)已经达到了人均一亩茶(园),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吴鸿波 陕西西安报道。(完)

1 阅读:6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