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9日报道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月27日刊登题为《红包有什么讲究》的文章,作者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研究学者高明(音)。文章编译如下:
红包是中国及亚洲许多地区备受重视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鲜艳的红色象征着好运与喜悦。发红包可以选择在许多节日和喜庆场合,也是春节期间极为常见的做法。
每到农历新年,中国的孩子们都热切期盼收到红包(压岁钱)。这也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一传统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红包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佩戴钱币形状的“护身符”;唐代出现了类似送钱的做法,当时会把散钱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在宋元时期,节日期间给孩子压岁钱逐渐成为一种固定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传统进一步演变,人们会用红线串钱送给孩子;现代意义上的红包出现在20世纪初,长辈会在农历新年时将钱用红纸包起来给孩子。
除了金钱上的价值,收红包和发红包也是友好善意的表现,加强人际关系,传递尊重与关爱。
如今,红包跨越传统与现代,在适应社会变化的同时也保留了其文化精髓。微信和支付宝等应用程序已将这一古老习俗从线下传统转变为数字化、虚拟化的体验。
10余年前,微信推广“数字红包”概念,并融入互动元素,比如拼手气红包和群红包。
2017年,仅在除夕当天,微信就创造了惊人的142亿个红包收发。尽管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数字红包的热情有所减退,但这一做法依旧流行。
向数字形式的转变与我们日益无现金化的社会相契合,使人们更便捷地参与这一习俗,即便相隔甚远也无妨。因移民而分隔两地的家庭能够实时参与这一传统,维系着可能因距离而淡化的联系。
我的孩子不常与我父母见面,但今年我母亲答应在除夕给她的孙辈发个“大红包”。尽管澳大利亚与中国相隔遥远,但发红包的传统跨越国界,每年农历新年都将我们身处不同大洲的家庭成员紧密相连。
红包经久不衰的受欢迎程度彰显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坚守传统的方式。
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发红包都增强了代际联系,延续了文化传统。农历新年时,父母和祖父母给孩子发红包,延续着家庭与团聚的传统价值观。
然而,红包的数字化问题也引发了关于其对传统价值观影响的讨论。有人认为,发数字红包过于便捷,削弱了线下发红包所蕴含的人情味;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演变,使这一习俗在快节奏的世界里保留它的意义。(编译/涂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