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俗称——江猪。关于江猪的说法从古代就已经有了,而这个俗称也一直延续至今,江豚怎么看都跟猪没啥关系,为何会得这个俗称呢?
圆滚滚的脑袋、胖乎乎的身子,还有着天然的“微笑唇”,它们喜欢探出水面嬉戏,当扭动着身子时,短短的脖子上还会被挤出一条条“颈纹”,憨憨的样子极惹人喜爱。
对于这种胖乎乎,灰溜溜,经常只把背露出来,在水里一拱一拱的小家伙,古人看着和家猪差不多,他们一寻思那可不就是江里的猪嘛,于是“江猪”应运而生。明朝有本《三才图会》,就把江豚画成了大江里出没的黑猪。
一般动物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都先会被研究一下可不可以作为食物。三国时有一本《魏武四时食制》,是这么记载江豚的:“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
不好吃归不好吃,长得萌,就会自带流量,所以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它为题,写了不少诗词。北宋诗人王禹偁、孔武仲都分别写过《江豚歌》和《江豚诗》!
不过话说回来,江豚的“豚”字,本来也是小猪的意思。江猪只不过是它们的小名,长江江豚则是“正统”学名。
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开展,长江江豚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扬州三江营附近水域、靖江市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附近水域、南通狼山附近水域,都有稳定的长江江豚种群栖居。每年9月至次年3月,是观赏长江江豚的最佳季节。市民和游客足够幸运的话,漫步在江岸上,就能与江豚不期而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曹卢杰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