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意放弃美国国籍回国科研,落选院士后,他誓言:“永不参与院士评选”

商业纵横 2024-10-31 17:37:30

在我国科研领域,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饶毅,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饶毅主动放弃美国绿卡,毅然回国投身科研,然而在参选院士落选后,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宣称 “永不参与院士评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创办了江西省第一所ICU病房,而他的叔叔则在美国旧金山从事药剂师的工作。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饶毅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土壤和远大的志向。从小,饶毅就展现出了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向往,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对医学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高考那年,饶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

在医学院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医学知识,每天专研课本,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本科毕业后,他又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出国学习更多的先进知识,回来报效祖国。不负众望,饶毅成功考上了美国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专业。

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能考上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对于当时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饶毅在出发前,向家人和朋友承诺:“学业有成后,我一定会回来,为国家做贡献。”

在美国的学习生涯中,饶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勤奋。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博士毕业后,他又选择去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然而,当饶毅准备回国时,却遭到了美国的阻拦。

当时,他已经是美国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教,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和全球顶级的科研团队。美国方面为了留住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甚至为他专人定制了一个独立实验室,让他选择成员,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

但是,饶毅并没有被这些诱惑所打动。

他深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肩负着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美国的挽留,踏上了回国的路。1995年,饶毅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将自己的所学全部倾注在了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上。

回国后,饶毅投身教育事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中国学生。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教育改革。1999年,他协助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为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科研的道路上,饶毅也遇到了一些让他感到困惑和不满的事情。

他发现,一些老院士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往往不是基于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而是出于个人或单位的利益考虑。这种现象让他深感痛心,他认为,科研应该是纯粹的、高尚的,不应该被金钱和利益所左右。

于是,饶毅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抨击了当时科研界的这种不良现象。

他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他敢于揭露问题、勇于担当;也有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他过于偏激、不够客观。但是,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饶毅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竞选开始了。饶毅作为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被很多人认为是院士的有力竞争者。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在初赛阶段就被淘汰了。

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惋惜,他们认为饶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足以让他成为院士。

但是,饶毅却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失落。

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永不参与院士评选。

他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了这个决定,并解释了自己的原因。他认为,院士评选应该是一个基于学术成就和贡献的公正评价过程,而不应该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他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需再通过院士评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研工作,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尽管落选院士让饶毅失去了一次重要的荣誉和认可机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自己的科研脚步。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和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饶毅提出了进行“全员核酸”筛查病原体的建议,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阻止了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元的伤害,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饶毅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人,更是敢于担当、勇于揭露问题、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0 阅读:12
商业纵横

商业纵横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