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鸽哨悠扬。
由钟鼓楼向南,地安门外大街沿线,游人如织,喜气满盈。游客祁女士牵着小女儿,登上万宁桥打卡拍照。她的镜头里,女孩举着糖葫芦笑得灿烂,身后,107路公交缓缓驶过古桥,一条长街,串起地安门百货商场和众多餐馆、商铺,两侧胡同,烟火气正浓。“这里是感受老北京年味的最佳去处。”祁女士感叹。
万宁桥处在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上,屹立700余年。自元代始建至今,万宁桥一直承担着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大年初一,古桥周边热闹非凡。“老北京人管万宁桥叫后门桥,它就像一位老街坊,承载着大家珍贵的记忆。”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王越打小儿生在北京,对京城的一砖一瓦有着很深的感情。
万宁桥下,玉河穿过地安门外大街。这条长约800米的街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御沟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墙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王越边走边介绍,北京过去有句老话,叫“东单、西四、鼓楼前”,说的就是北京前门大街以外最繁华的东单、西四和鼓楼前的地安门外大街。清代《天咫偶闻》一书中,描绘了这条街的热闹景象:“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馀,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其地西邻海子,行所必经。门外有酒家,二三知己,小酌清言,直不知身在人海。”
“这里的老北京味不同于喧闹的大栅栏,也有别于天桥的市井风格,它的京味更多地表现为悠然自得的休闲文化。”王越娓娓讲述古街的前世今生——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到钟鼓楼一带,在元代就是发达的商业中心。明代时,商业中心移到正阳门内外,钟鼓楼商业区的重心也移向鼓楼前的地安门外大街一线。
“清代,各种店铺开满街面,天汇轩大茶馆、宝瑞兴酱菜店、谦祥益北号、聚茂斋靴鞋铺、庆和堂饭庄等驰名京城。”王越说,老北京有“后门桥的灌肠”之说,后门桥北的合义斋、福兴居两家灌肠铺名气很大;此外,地安门外大街上,钱庄、照相馆、钟表铺、理发馆、书铺等,应有尽有……“市民生活所需可谓一应俱全,与众不同的还有古玩、字画、曲艺和老北京人的‘老礼’。”
来自广州的江先生携家人来京旅游,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我们参观了钟鼓楼、打卡了万宁桥,还品尝了炸灌肠、驴打滚等京味小吃。”他说,沿着北京中轴线,感受胡同街巷里的人文底蕴,是他们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本报记者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