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庄子曰:“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是说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是一种随性而为的心态,不为世间纷繁所扰,宁静而自由地追求心中理想。这就是北京民办博物馆人的精神内核。于是,我将我的新书命名为《乘物游心——北京民办博物馆纪实》。
民办博物馆的“陪跑员”
我与北京民办博物馆的渊源由来已久。1996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单位——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后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从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同年,北京市文物局领全国之先,宣布了四家民办博物馆成立。2001年,民办博物馆开始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由北京市文物局做业务主管单位,从此迈上了正规发展的跑道,我有幸成为一名幸福的陪跑员。
我陪伴着民办博物馆经历风霜雪雨,目睹着博物馆人的披荆斩棘。当我决定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将那些艰辛过往、真情故事记录下来时,陈丽华、马未都、路东之、王东旭、车志红……这些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史上无法忽视的名字,便全部来到我的面前。他们是各个民办博物馆里的领头人,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图腾”,靠个人的力量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
大家对职场人的称呼一般是官称,像“馆长”“理事长”等,但我习惯称他们为“先生”。因为他们的风骨、学识、人品、意志,像极了那种可以穿越历史时空,凌驾于时间之上的“先生”。与他们见面,会自然而然地摒弃现代社会的握手礼,作长揖执长礼是那么恰适。
一颗初心一个愿望
北京东旭民族艺术博物馆王东旭先生,是我写作本书的初心。
从1997年起,王先生便踏上了筹备博物馆成立的漫漫长路。他首先租下朝阳区孙河乡前苇沟村村北的4.5亩土地,又亲自设计监工,斥巨资为藏品建造了可以遮风挡雨的馆舍。紧接着,他利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对藏品进行细致的修复、分类、登记和布展,再申请成立民办博物馆。前后十一年时间,全扑在这上面,曾经优渥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一度要靠朋友的资助才能维持。但他就算揭不开锅,也不曾卖掉一件藏品。
最初,我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是京城有名的牙医,后又在外企任高管,曾拥有极好的经济条件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他的藏品据估价可达上亿元。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放下尊严,靠“嗟来之食”过日子?直到他将我带到展厅,向我一件件介绍起他的博物馆藏品。
百嫁衣,来自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苗族的一户邰姓人家,传了近十代。在当地,每当有女孩出嫁,便来求借这件衣服,所以,“百嫁衣”承载了成百上千个少女对爱的憧憬,为她们带来儿孙满堂、幸福安康的祝福。
侗族龙衣,是旧社会侗家人求雨时族长穿的“礼服”,曾在历史的洪流里被东家躲西家藏才留存下来,还差点被卖到国外,因为王先生对藏品只藏不卖的态度,全族人投票表决,最后被捐赠到这里。
一件绣品,来自国家特级贫困县贵州织金县一位单亲母亲之手。她是一位氟骨病患者,双下肢都没有小腿,靠着在膝盖上绑着废旧的解放鞋鞋底,如常人一般上山砍柴,下地插秧,养活三个女儿。夜晚,微弱的煤油灯下,女儿们写作业,她便绣下了向往中的锦绣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先生拼尽全力搜寻少数民族刺绣精品。他说,因为很多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有限的区域内,衣服全是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其中的技艺便是靠口传心授。大部分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些蕴藏着独有想像力和神秘色彩的衣物用品,便是他们的“无字史书”,分量如同汉族的《史记》和《汉书》。王先生希望尽可能多地留下这些珍贵的实物,等社会有了更高的科技手段,来破解其中的奥秘。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或引人惊叹的传奇,全部藏在王先生的记忆里。我意识到这些故事才是藏品的生命力之源,便请求他做口述史,将每件藏品的故事记录下来。
但很遗憾,这个愿望没来得及实现。随着藏品的养护问题成为极大困扰,需要大笔资金,他并没有多余的钱。实在是太累了,64岁的王先生于2014年冬停止了心跳,也带走了那些珍贵的故事。
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女士传授紫檀雕刻技艺
更多精彩在路上
就是从那时起,记录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书写博物馆人的精彩故事,成了我心里灭不去的火苗。
我书写马未都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掌门人;知道他是个多面手,曾经担任过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写的小说获大奖,编的电视剧成为热播剧,更是靠百家讲坛为全社会的收藏热加了一把火;知道他收留了几十只流浪猫,任命它们担任观复博物馆的馆长和馆员,令观复猫成为网红猫,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喜爱;知道他是收藏和鉴定大家,瓷器只要过他眼便可辨别年代和窑口——却很少人知道,为了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他付出了多样的努力。
观复博物馆最初成立时,社会公众对国有博物馆尚且缺少热情,何况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馆。但是,哪怕每日门可罗雀,马先生依然坚守购票参观的准则。因为他始终认为博物馆是获取知识的圣地,不同于一般的游乐场所,是要有一定门槛的,人们购票参观,是对知识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实际上,对马先生而言,购票参观远比免费参观成本更高,费力更大。因为既然要求购票,就要让票有所值。除了打造良好的展览环境外,当时就算一个人购票也会安排专门的讲解,让人们可以享受最高等级的服务。现在,观复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民办博物馆的标杆,大家不但接受了购票参观的理念,也接受了购票讲解的方式。很多人来了一次又一次,根本看不够。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时间才是最昂贵的,购票参观和听讲解,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这个钱花得值。
我书写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创始人陈丽华。很多人知道她曾创造过一个时代的商业辉煌,却不知她还因在紫檀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紫檀女王”。
紫檀木产量稀少,价值高昂,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自古就在中国家具市场广受青睐,但在清朝就已经很难采到质量高的佳木了。陈丽华曾多次携重金远赴热带地区,在雨林、湿地、瘴气、高温、野生动物随时随地的攻击中,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收集檀木原料,凭着超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带回了成百上千吨优质紫檀木。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她多次往返福建、河北、江浙等雕刻之乡,寻觅技艺高超的檀雕大师。然后成立专门的紫檀雕刻工厂,利用她带回的印度小叶紫檀的野生林老料,制作了几百件紫檀家具。她还偕这些檀雕大师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将宫廷收藏的所有木制家具进行一比一拓印,然后以紫檀等高级木料为原料,复制了很多珍贵家具。她创立了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除了有在故宫才能见到的皇家家具的复制品之外,还有用贵重木料微缩复制的老北京四合院、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等建筑,把中华传统木作文化的精髓一网打尽。
在传承传统木作文化的过程中,陈丽华可不仅仅是出钱那么简单,她从向老专家学习木作技艺开始,所有过程都亲力亲为,令自己成为了国家级非遗“紫檀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注重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每年组织“寻找工匠”项目,招募学员学习紫檀雕刻技艺。在项目中,她亲自担任培训导师传授技艺,让紫檀雕刻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她还组建了一支六百人的专业团队,用紫檀、阴沉木微缩复制老北京城门楼。制作过程是异常艰辛的,这些城门楼别说没有图纸,就连照片都难以找到。为此,她带领团队从海内外各种渠道寻找散落的城门照片,用高价回购,然后一边比对着照片,一边制作图纸。一张图纸有好几间普通房间那么大,都铺在地上,她会亲自跪趴在上面绘制和修改,一跪就是一整天,膝盖磨得流脓流血都顾不上治疗。仅绘制图纸的过程就用了三年。再加上用阴沉木和紫檀木制作实物,一共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将十六座“老北京城门”、连接十六座城门的十座角楼和瓮城内的十座关帝庙、观音庙、真武庙全部建成。那些大小不过寸许的千万块零部件,仅仅用木作的榫卯技术就实现了严丝合缝的对接,没用一根钉子,无论是外形外貌、还是一砖一瓦的细节,完全与实物一致。在制作过程中,团队还破解了中国建筑史上一项失传已久的“黑科技”——古代城门建设的千斤闸。
我书写有着“车痴”之称的北京老爷车博物馆雒文有先生。为了收购一辆老爷车,他掉进冰窟窿里差点被淹死。我书写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李松堂先生,他付出全部心血修建的馆舍,曾经在“北京最具特色四合院”网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第一名,却因为改建后的地下室超出原有规划属于违建而被整体拆除。年近80岁的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又投入上千万复建了这座全国第一家以民间建筑、雕刻、构件为展品的博物馆。我书写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车志红先生,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益智玩具和文献,竟然把自己练成了“民间土棋”“解连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本书有幸获得北京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这些民办博物馆的先生们,他们乘物游心的精神追求,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沐风栉雨的奋斗过程,铸就了北京民办博物馆钢的筋骨、火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