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申遗成功到北京庙会文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30 16:32:20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更加点亮中国文化自信之光,也让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将会更加大规模庆祝这个代表中华民族深厚积淀的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里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今年的春节来得早,从1月7日腊八就进入了春节,而到了2月1日大年初四,年还在红红火火地过着,年夜饭吃过了,重要的拜年活动基本结束了,人们的眼光聚焦到了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上——逛庙会。

北京庙会的代表:厂甸庙会‍

春节逛庙会是现在中国年文化还遗留的,体现春节氛围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而厂甸庙会则是最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庙会。

厂甸庙会据说起于明代嘉靖时期,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其规模、特色都成为北京春节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春节逛厂甸庙会的人们社会阶层不仅局限于市井平民,而是延及官宦士林。鲁迅先生自1912(壬子)年初到北京,直至1926(丙寅)年离京的15年中,除壬子那年因事未去外,几乎每年正月里都要逛厂甸,尤其是1913(癸丑)年春节,竟然去了7次之多。

厂甸庙会的形式与内容,可以说照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面向官宦大贾的文玩业、面向知识阶层的旧书业、面向宅门女眷的火神庙珠宝业,以及面向普通市民的民俗工艺、年画耍货、儿童玩具种种,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都能各取所需。厂甸庙会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办。2001年恢复时,成为当年京城春节盛景,并一连在南新华街举办了好几年。到了2006年,我国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厂甸庙会随后也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十类民俗庙会中,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与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成都的青羊宫并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庙会。

因交通和环境问题,之后庙会的文市部分还留在原地,而民俗及售货部分则搬迁至陶然亭公园内举办。

由于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放假的原因,近代的庙会最鼎盛期是在正月初一至初七之间,历史上厂甸庙会则是举办15天。

庙会文化的与时俱进

在北京春节庙会中,有东、西两庙之称的庙会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谓东庙即指隆福寺庙会,西庙即指护国寺庙会,庙会期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护国寺)和初九、初十(隆福寺)。1930年,当时市政当局又将该东、西庙会改为不仅在春节举办,而是将农历改为公历,即公历每月7日、8日和9日、10日分别开放。所以,东、西两庙庙会逐渐形成了两个庙会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市集类的商贸场所。例如护国寺庙会中的特色小吃和民俗手工艺,隆福寺庙会中的书肆(书店)和照相馆、电影院的兴起,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庙会形式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其实,北京四九城还有类似的这种常设庙会,比如花市、土地庙、白塔寺等地的庙会。而春节中,还有一个非常受百姓喜爱的庙会——白云观春节庙会也是在正月初一开设,由于它是道家文化为主题的庙会,如像打金钱眼、摸石猴、写福字等诸多祝福类民俗活动非常受百姓的欢迎。这也是它比正阳门关帝庙和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那里游人多的缘故。

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春节活动的最高潮,之后春节活动就告一段落。老北京人都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就是元宵节有吃元宵、放鞭炮、观花灯、烧火判、走百病等民俗活动。尤其前门正阳门的五牌楼一带、灯市口大街、西单牌楼、东安门大街、东四牌楼、地安门至鼓楼大街,商家都争挂五彩斑斓的各种花灯,皇家衙署如工部、兵部、光禄寺都要挂上争奇斗艳的新灯。趁市民观灯,也会形成临时性的商业网点,但不属庙会的范畴而属于春节灯会范畴。

庙会是“中国的狂欢节”?

我从20世纪80年代调到原宣武区工作,后参加了宣武区作家协会,地处宣武区的厂甸庙会对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至今还记得2001年阔别几十年的厂甸庙会重新开办,我与著名的京味作家李金龙和主办厂甸庙会的宣武区文化馆的康国庆馆长参与多届厂甸庙会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参与那几年“北京市民最喜欢春节庙会和灯会”的征文,并好几次获奖,且连续四年被北京市文化局聘请为“北京市民最喜欢春节庙会和灯会”评委,与著名民俗专家赵书、市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的石振怀主任等专家学者,学习到许多北京庙会的历史文化知识,使我对厂甸庙会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理解。之后,我专门研习过厂甸庙会的各种老玩意儿,并参与《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厂甸庙会的撰写。印象最深的是那八个字:“雅俗相济、商娱相融”,这也是对厂甸庙会最精确的概括和总结。

北京庙会活动与一年一度的春节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春节喜庆的一项重要节日内容。近年来,意在将春节庙会打造成“中国的狂欢节”之议很多。其实,西方的狂欢节与中国的庙会并不尽相同,而中国的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渐渐地消失了以寺庙宫观为依托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今,春节庙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历史名词。在北京乃至中国的当代社会生活中,它应该是在春节这一特定时间里,集休闲、娱乐、交流、购物为一体的临时性场所,成为丰富春节假期的一项具有吸引力和观瞻性、参与性的活动。改革开放后,以北京1984年最早开办的地坛文化庙会和龙潭湖庙会为例,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办庙会。它们并非是旧时庙会的延续,而是在庙会中,既融入了一部分传统形式,又开创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

如今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用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北京春节庙会,我觉得可保留一些传统的庙会形式。如厂甸庙会,长远的打算可以考虑改成步行街,在旁边开辟公交线路,像北京的大栅栏和王府井那样,这样就依旧可以仍在原地举办。另外,北京庙会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特色,并留有更多的可塑空间,变为体现北京人文化自信创新发展的园地。使之成为更富有文化内涵,适应不同社会层次人群需要的北京春节庙会。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