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初,陈仪写信劝汤恩伯率部起义,友人吃惊的说:“汤恩伯此人面善心狠,

史行途 2025-01-30 23:15:17

1949年1月初,陈仪写信劝汤恩伯率部起义,友人吃惊的说:“汤恩伯此人面善心狠,小心他反咬你一口。”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在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他亲笔书写的胡林翼的两句话:“要有菩萨心肠,要有屠夫手段。”不过,汤恩伯此人,菩萨心肠是没有的,屠夫的手段却是频频。 有一次,汤恩伯途经河南临汝县时,该县县长递交了一个条子,状告当地人阎老五。汤恩伯未加考虑,即批上“就地枪决”四字。同行的李宗仁、于学忠等人大为震惊,认为不加调查就妄断一个人的生死,实在是太过于草菅人命。 汤恩伯的滥杀不只表现在对百姓平民上,即便是他的部属亲信,也动辄开刀问斩。第十三军副军长鲍刚,在部队扩编时没有当上军长,因此满含怨气,向汤恩伯请假回老家安徽。结果,汤恩伯大为恼怒,认为鲍刚对自己不忠,另有所谋,表面答应了鲍刚的请求,暗中却密令亲信陈大庆趁鲍刚在湖北枣阳视察防务的途中,埋伏部队,将鲍刚打死。 蒋鼎文是蒋介石的所谓“五虎将””之一。1942年初,蒋鼎文接替卫立煌到洛阳就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之职,成了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的顶头上司。蒋鼎文下车伊始,仗着自己来头大,便以老资格的派头对汤命令行事。汤恩伯哪吃他这一套。汤恩伯深知蒋鼎文没有基本部队,是个“光杆司令”,而他则指挥五个集团军、数十个挺进纵队共四十万人马,根本不把蒋鼎文放在眼里。 当然,蒋鼎文也非善类,他对汤恩伯的阳奉阴违,不愿就范,十分恼火。特别是第一战区长官部的一位副官处长刘家庆对汤恩伯着意逢迎,更使蒋鼎文耿耿于怀。 有一次,刘家庆因失职遭到了蒋鼎文的严厉训斥,便到汤恩伯处哭诉。汤恩伯安慰一番后竟将刘家庆提升为漯河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蒋鼎文认为这是成心拆他的台。于是与其亲信智囊团几度密谋,决定在军政各界中,上下拉拢,孤立汤恩伯。 但是,事情很快就在明争暗斗中见了高低。汤恩伯看清了蒋鼎文的用意,便在叶县这个据点,对前来投靠的军政人员,一概殷勤招待。一时间,外间纷纷传说汤恩伯的“副长官部”是“富长官部”。很快汤恩伯就将不少蒋鼎文的追随者拉到自己的门下,蒋鼎文反倒成了个孤家寡人。 表面上,汤对部队的经理权约束很严,曾下手令规定,连长如有吃空饷者必予枪毙。事实上,他公然规定所属各军按编制造领粮饷,其空额统统“缴”归总部,充作全军的“公积金”。对这“公积金”谁也不敢过问,也从未见公布过收支账目。 汤恩伯知道,仅从军饷中克扣空额,是捞不到大钱的,他于1942年,令其亲信在界首、漯河、洛阳几个中心点大做套购黄金的买卖。汤恩伯还在界首设了个“物资管理处”,美其名曰管制物资,实际上是大做投机买卖。 此外,汤恩伯还开设了一家私营“鼎泰公司”,进行武装走私。其他诸如烟厂、陶瓷厂、毛纺厂等不胜枚举。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和汤恩伯私交很好,在戴笠的支持下,河南的军统人员和汤恩伯部互相勾结,走私牟利。 蒋、汤的不和,使华北的日酋冈村宁次在北平大为叫好。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中原地区首当其冲。 蒋、汤身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在大敌当前之际,仍在争权争势互相倾轧。结果,日军以20万人的兵力,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将第一战区在河南超过五十万的部队击溃,迅速结束了中原作战。 在防务上,汤恩伯为了阻挡日军战车前进,一时心血来潮,决定北自郑州附近起,东至开封,向南延伸到周家口附近,开掘两道复线长达千余里的深沟。当地人民除了出劳力供驱使外,还要供应木材、石灰一类材料。材料一时供应不上,汤就下令拆毁祠堂、庙宇、民房。施工区内有许多坟地,当地人民多不愿破坏祖坟风水,汤便利用此种心理,进行敲诈。 谁知,费尽心血和代价所挖的深沟,在中原一役中竟未发挥丝毫作用,日军在进攻时绕开深沟,长驱而进,如入无人之境,郑州、洛阳、叶县很快便沦入敌手! 当时群众所传中原四害:水、旱、蝗、汤。这最后一个“汤”字,指的就是汤恩伯。老百姓还把蒋鼎文、胡宗南、汤恩伯合称为“浆糊汤”。 陈仪是最初改变汤恩伯命运的恩人,汤恩伯视陈仪为自己的恩师。他们之间的私交仅用“友情”二字是难以概括的。汤恩伯对陈仪常以“恩师”长辈之礼待之,往来函电中亦自称“晚”或“生”以示敬重。 1949年初,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陈仪,决定在解放军渡江时,在浙江发起起义,他认为汤恩伯是他多年培养,一手提拔,亲如子侄,可托腹心的人。 一天,陈仪打电话约汤恩伯到杭州来面商机密,汤恩伯借故一再推诿。按理说,陈仪应该有所警觉,友人夜劝他小心汤恩伯。 陈仪对此置若罔闻,并派外甥携带亲笔信去上海见汤恩伯。汤恩伯收下信后不久,便将原件、复印件分别交给蒋介石、毛人凤。 2月,陈仪被免职,紧接着被软禁关押,解放军渡江前夕,陈仪被送到台湾后遭到杀害。平时逢人便说“我对公侠(陈仪)先生以父事之”的汤恩伯,到了关键时刻,连其救命恩人也是可以出卖的。

0 阅读:8
史行途

史行途

不急不躁,安然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