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关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你是否会有意识地做下新年规划呢?值此春节假期之际,我们特推出长沙中小学生家庭的新年教育规划系列报道,希望能带给家长们一些教育思考与启发。
“我想趁着寒假,在下学期开学前和女儿订一个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公约’。”长沙市民刘女士说起15岁的女儿小亿满脸骄傲,唯有女儿经常玩手机这个问题让她很是头疼。
小亿是一名初三学生,在长沙一所公办中学读书,平时考试成绩可以排进班上前10名,还喜欢打篮球和练书法,在亲戚朋友眼里是毋庸置疑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刘女士却说:“我经常和小亿因为手机使用问题而吵架,吵得凶的时候我们两三天都不理彼此。”
刘女士介绍,大概四五年前,她新换了手机,没有多想就把旧手机放在了家里。刚开始小亿会自己用这部旧手机打卡作业,后来她接触到视频类App,喜欢烹饪的她会学着视频博主给家人做水果沙拉、三明治等,让家人很是惊喜。刘女士坦言:“那部旧手机后来大家就都默认为是小亿的了,因为她主要用来跟着视频学做各类美食,我们也就未加干涉。”
小亿读初中后,依然经常用手机刷刷视频,但刘女士发现小亿看视频的类型更杂、时间也更长了,偶尔还会玩一玩她都没怎么听说过的网络游戏。“我觉得这种情况该管管了,就跟小亿约定了玩手机的时间段和时长。”刘女士透露,这份约定是口头约定,主要是要求小亿每天写完作业后才能看手机,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刚开始小亿做得比较好,渐渐地就开始拖延玩手机的时长,有时甚至放学回家先抱上手机玩一会儿才去写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刘女士有时会因为工作加班等原因,对小亿的手机“监管”不那么到位。同时,家庭其他成员,比如小亿的爸爸、外公、外婆等,出于各种原因也都不加以阻止。不仅如此,家人还给小亿送了一部新手机作为礼物,她自己提出因为学习的需要又配备了一个平板电脑。
让刘女士感到“不得不管管”的时候,是小亿在一次考试中退步明显,她于是提出要没收小亿的手机。没想到,平时懂事听话的小亿这次坚决不肯,和刘女士爆发了母女间最激烈的一次冲突。
从此,手机似乎成为母女俩的一个“雷区”,不时地就成为俩人不愉快的导火索。相比于小亿的成绩,更让刘女士发愁的是,女儿跟她之间的聊天和沟通越来越少,甚至是一言不和时,小亿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都不理。
上个学期,小亿有一天清早上学用手机打了车,不得已将手机带到了学校。小亿的班主任知道后,提出由老师来保管手机,到期末考试后再还给她。面对班主任老师,小亿同意了,也尝到了没有手机的甜——她在随后的一次阶段测验时考出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是这次经历,让刘女士坚定新年必须和女儿谈谈手机使用问题:“马上就要中考了,虽然我对她的期望是能有普通高中读就行,但肯定还是觉得也要尽力去争取用上指标生名额,去上更好的学校。这一次,我打算把手机使用约定写下来,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让每个人都知晓并执行。”
刘女士说:“育儿路上,我目前最后悔的事,就是过早地让小亿没受限制地使用手机。实话实说,手机对孩子成绩的影响可能不是很大,但真的很影响亲子关系。”
[记者观察]
工作中,不止一两位高中学校老师曾说过:“要想毁掉一个读书的孩子很容易,给他(她)一个手机就行。”然而现实是,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有使用低龄化的现象。这些原本属于成人世界的产品,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日常“玩具”。
其实早在2021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发文要求中小学校开展五项管理,其中就包括手机管理。
离开学校的管理,当孩子回到家,当家长第一次把手机递给孩子的时候,或许只是因为自己很累,想让孩子安静一会儿;或许自己有事情要忙,一时实在无暇照顾孩子;或许孩子确有作业需要手机打卡才能完成……
与此同时,在信息与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产品作为能链接使用者与无限空间和人群的工具,任何人、任何孩子都不可能完全与之隔绝,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如何帮助孩子用好电子产品,而不是沉迷于电子产品所营造的虚拟空间,确实是家长和学校都要面对的教育新课题。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