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6922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爱怨交织,相爱相杀,复杂母女关系背后的真相
02、母亲的吐槽,令她一想到父亲和男性就难受
03、她降低了对家人的期待,专注于自我提升
04、我和Lucy是患者康复道路上的支撑
05、她终于打破了“家族魔咒”,考上名校!
这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女孩,竟然在高中时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早期!
幸好,她最后真正走向了康复,还考上了名校。她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我们持续分享患者小英的患病经历和康复过程,尤其是她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病理性记忆的详细经过。
小英来广州接受了4次3PT之后,跟刚来时简直换个人似的。
她以前很拘束、很胆小,第一次面诊时甚至不敢看我。明明是10多岁的少女,却一点青春朝气都没有。
4次3PT之后,她胃口好、睡眠好,情绪稳定,还能学习,脸上红扑扑的,整个人很精神,一看到我和Lucy就笑眯眯的,那样子甜到我们心里去了。
有这样的效果,我们当然很高兴!但其实,她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最好能乘胜追击,康复的效果会更好、更稳定!
可是,在小英一家人看来,孩子情绪好,生活作息规律,还积极学习,这还不够吗?够够的了!
她们坚持中止临床心理干预,先回家试试;我们也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她们一定要留心。
结果,这孩子还真被我们说中了。小英回家后只好了一阵子,然后情绪又开始波动,擅自停掉了药物,停药反应差点就挺不过去,还经常跟妈妈发生矛盾。
而小英妈妈的情绪一上头,哪里还记得什么“自我反省、改变、提升”,开口就骂小英,还打了她。
小英实在扛不住了,她妈妈和姥姥也知道搞不定了,还是再次带她来广州接受3PT,希望修复她和妈妈的亲子关系。
01、爱怨交织,相爱相杀,复杂母女关系背后的真相
这次小英回来,临床心理干预的时间不多。我直接省掉了她和我的见面,让她直接找创伤修复师Lucy。
因为这孩子特别懂事,她的问题大多都不是认知上,而是内隐层面的病理性记忆,只有Lucy的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才能高效地帮助到她。
Lucy本以为小英会跟她吐槽妈妈,因为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很多与父母关系恶劣的青少年患者,他们一说到父母就来气:
“我烦死我爸妈了!”
“我跟他们待在一起就难受!”
“我爸妈脑子是不是有泡啊?”
……
但小英不是,她在情绪平静的时候,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都很强。
她说,“我知道我妈妈和姥姥都很不容易,尤其我妈妈,她有很多痛苦的回忆,她也是个病人。
我能够理解妈妈,我也爱她,但我也会忍不住讨厌她。我觉得,是我不能正确地爱妈妈”。

此图为AI生成
Lucy听了特别感动!这么懂事、有悟性的孩子,谁不愿意帮她?
那天,Lucy利用3PT深入到小英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地“揪”出了4个心理创伤事件。
第一个心理创伤浮现时,小英在脑海里“穿越”回了10岁,大约4年级。
有一次,小英语文测验没考好,她跟妈妈解释原因,但妈妈不听,还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狠狠地打了她一顿。
她心里万分委屈,“其实,妈妈不但会打我,有时候还故意诬陷我,然后让姥姥打我!”
用现在的话来说,小英妈妈是个十足十的“鸡娃”家长,而且不讲究方法,只要孩子考得不好就打骂、惩罚。
Lucy对这个创伤进行了修复,但她并没有开始寻找下一个创伤,而是追问小英:
“那次考试为什么没能考好?妈妈的做法固然不对,但咱们在这件事里,有哪些不足?”
其实这是创伤修复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但要处理患者的情绪、认知、身体感受和回忆画面,还要积极引导患者学会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己。
小英说,那次考试没看清题目,Lucy以为小英是粗心大意,便引导她以后做题学会圈画关键字,审清题目再动笔。
其实,当时小英和Lucy两人没沟通好,小英并不是粗心,而是另有原因,这个真相会在下一次3PT时揭晓。
第二个创伤事件的发生时间更早,大约在小英9岁时。小英妈妈的病情出现波动,情绪特别糟糕,对女儿动不动就打骂。
比如小英在家写作业,妈妈就搬来一张板凳,坐在她旁边盯着。小英不免有点紧张,结果一紧张,更容易出错。
眼看女儿频频出错,小英妈妈发火了。只要小英有一个标点符号没写对,她就“啪”地甩个大大的耳光,还大声骂小英不认真。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有时小英根本没犯错,她妈妈也对她大吼大叫,一巴掌接一巴掌的。
小英的脸颊火辣辣地疼,内心也深深被刺痛了。
她那时还不知道妈妈的悲惨经历,更不知道妈妈是个病人,她非常委屈,“我明明是妈妈的亲生女儿,妈妈为什么不能对我温柔一点?为什么总是这么粗暴?”
第三个创伤事件发生在小英13岁时。她那时候已经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性格胆小内向,在学校里没有知心好友。
但她有很多烦心事、伤心事,心里很压抑。她不想跟妈妈和姥姥说,又没有聊得来的朋友,那能跟谁说呢?她选择了跟自己说——写日记。
她在日记本中写青春的困惑,写平时不敢跟妈妈、姥姥表达的不满和抱怨。这是她释放情绪的方式。
可是有一天,小英妈妈发现了她的日记本,还擅自打开来看了。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小英妈妈顿时火冒三丈。
她还告诉了小英姥姥,两个人一起把小英臭骂了一顿,说她是“白眼狼”“没良心”“不孝”。
还有一个创伤与上面的类似,都是妈妈和姥姥对小英的粗暴教育,不一一赘叙了。
Lucy修复了上面的心理创伤,并引导小英要意识到姥姥、妈妈成长于过去的年代,她们都有认知边界。而且妈妈是病人,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小英要学会理解她们。
而且,小英妈妈、姥姥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反省的意识,虽然有时还是忍不住回到老路上,但整体来说,打骂已经少了很多了。
小英在这些创伤事件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她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02、母亲的吐槽,令她一想到父亲和男性就难受
这次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后第二天,小英妈妈没发来喜讯,却告诉我们小英有点儿不开心,说有个心理创伤被Lucy误会了。
原来,小英10岁那次语文测试没考好,并非因为粗心大意没审清题目,而是因为题目有好多字她没学过,她看不懂,自然做错了。
Lucy一听,马上意识到这个心理创伤没有修复好,需要“返工”,她立刻安排时间,让小英再次接受3PT。
这次见面时,Lucy还跟小英重新沟通了一下,发现她还有另外2个问题:
她一想到父亲,心里就非常不舒服,甚至会紧张、害怕;
她看到同龄男生会感到害怕,看到男性的佛像也会害怕。
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小英后续跟男性的正常交流肯定会出问题,影响上学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不婚主义者或者同性恋!
一般来说,一次3PT只处理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症状,这样能更精准、更深入,疗效更明显。
但小英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她这次来广州的临床心理干预时间很紧迫,剩下的时间只够做1次3PT了。
Lucy大胆地决定,那就一次性处理3个问题吧,为了这孩子,值得一试!
首先,Lucy将小英带回10岁那次考试的创伤情境中,更深入地了解她没考好的真相。
原来,小英上的幼儿园非常注重英语启蒙,却忽视了汉字启蒙。她上了小学后,英语学得很好,但认汉字比较慢、比较少。
而且,那所小学的语文教学进度非常慢,所以直到小学4年级,小英的汉字词汇量都非常薄弱。
而班上不少同学在幼儿园就学会很多汉字了,当语文卷子出得比较难的时候,小英看不懂题目里的字,一下子就被其他人拉开距离了,所以考得很差。
找到真相之后,Lucy终于能真正修复这个心理创伤了。
接着,进入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小英一想到父亲,心里就很不舒服。
小英还没出生,她的父母就已经离婚了,她一直跟着妈妈和姥姥生活,几乎没见过亲生父亲。
从小英懂事开始,小英妈妈就经常在女儿面前吐槽前夫,骂他是“渣男”,说他“道德败坏”,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他做过的烂事儿。
小英本来对父亲只是感到陌生,没太多感觉,但经过妈妈长年累月地“洗脑”,她也变得非常讨厌父亲。
而且,她从小过得那么压抑,高中还得病了,她爸爸一直对她不闻不问,所以她一想起来就难受。

此图为AI生成
至于小英害怕同龄男生,还是跟小英妈妈的经历和教育方式有关。
小英妈妈本来成绩优秀,结果因为压力太大,高考时脑子一片空白,严重发挥失常,没考上大学,小英姥姥恨铁不成钢地骂了她很久。
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小英妈妈那时候就已经快抑郁了。但她遇到了小英爸爸,很快坠入了爱河。她不顾小英姥姥反对,坚决要结婚,还怀孕了。
本来,她以为遇到了生命里的白马王子,找到了未来的希望,结果孩子还没出生,她就被抛弃了。
她对前夫恨得咬牙切齿,甚至觉得天下的乌鸦一样黑,所有男人都没个好东西!
所以,从小英记事开始,她就不停地告诉小英要跟男生保持距离,“男生接近你,很可能不怀好意,有坏心眼”,并多次叮嘱小英一定要晚点谈恋爱。
小英妈妈的出发点是对女儿的爱,她不想女儿早恋,影响学习;更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被男人伤害,误了前程。
但问题是她的方法走极端了,几乎把男性妖魔化了。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有“厌女症”,而小英妈妈几乎就是“厌男症”!
所以,小英从小就觉得“男同学 = 不安好心”,一旦有男同学接近她,她就害怕。
在小英大约14岁时,班上有一名男生喜欢她,这事全班都知道,有的同学忍不住拿他们开玩笑。
有一次,这个男生在课间偷偷瞄小英,向她示好。小英心里很紧张,板着脸,假装没看见,不理会他。
男生的好友看到了,他故意走过去戳了小英一下,又向男生那边努了努嘴,露出了个很内涵的表情,身边的同学也留意到了,也跟着起哄。
小英心里害怕得不得了,她不敢看他们,也不敢喝止他们,低着头,默默地忍受这难堪的一幕。
这件事对她造成了心理创伤,她更抵触同龄男性了!在她感觉里,男生只会给她带来麻烦,要像躲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
这种心理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这类似于网上说的“异性恐惧症”。
咱们先不谈小英的性取向、以后结不结婚,就只谈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她以后想继续读书,想正常步入社会,就肯定会跟家庭以外的男性打交道。
学校有很多老师是男的,单位里有很多同事和领导是男的,要是她一看到男的就害怕、抵触,不知道怎么处理与异性的人际关系,那她以后恐怕寸步难行。
Lucy修复了小英对男性感到害怕的心理创伤,那天就已经很晚很晚了,两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小英对男性佛像感到害怕的问题来不及处理了。
不过,这背后很可能与小英害怕男性,以及姥姥、妈妈迷信拜佛有关。
既然小英害怕男性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了,这个问题也会有所缓解,我们让小英一家不用太担心。
03、她降低了对家人的期待,专注于自我提升
这一次3PT之后,小英又跟姥姥、妈妈回家了。
我继续远程指导她逐步停药,她妈妈也继续给我发来小英的动态情况。
小英刚回去的时候,当地总是下大雪,一家人闷在家里出不去,小英出现了情绪波动,但后来就好了。
平安无事地过了1个月,小英妈妈又着急地说“女儿的情况又不好了!”
她说,小英经常不高兴,对家人摆臭脸。无论妈妈说的话是对是错,她都听不进去,恶狠狠地对妈妈说“滚”。
小英妈妈很委屈,“我现在在家都不敢说话了!”有时她也忍不住生气,对小英板着脸,这也反过来导致小英更愤怒。
如果光听小英妈妈这么说,她和姥姥仿佛很无辜,小英似乎无理取闹。但后来小英告诉我,在她眼里,事情根本就不是那样的。
小英说,妈妈和姥姥还是不理解她,用很病态的话语骂她,“说我坏,讲我恶毒”“说我福享太多了,所以活不长”,所以小英忍不住大吼大叫,忤逆她们。

小英向我发来了信息
我看了之后,长叹了一口气!
小英姥姥和妈妈的自我反省远远不够,还是经常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小英妈妈在平静时也意识到这一点,她说过好几次她自己跟姥姥都需要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但一直没有实现。
我尽可能地积极引导小英,要理性地面对妈妈和姥姥的语言暴力。
她的妈妈是没有完全康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姥姥又70多岁了,大半辈子养成的性格、认知和行为模式,这是很难扭转的。
说得直白一些,她们的教育理念仍有很多是无知、愚昧的!
小英要明白姥姥、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她们一直无条件地照顾小英,供她读书,千里迢迢带她来看病,她们也承受了很大压力,小英要懂得感恩。
但是,小英要学会降低对她们的期待值,不要奢望她们能够理解自己、百分百地尊重自己,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她最重要的是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上,当姥姥、妈妈又对她语言暴力时,她心里要有坚定的信念:
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现状!
以后我考上大学,出去读书了,自然就不那么容易被她们影响了!
当我越来越有能力,内心越来越强大时,她们说的话根本就伤害不了我了!
我还跟小英分享了我自己的经历。我读中学的时候,家庭贫穷、父母双亡,人长得瘦弱黝黑,性格内向沉默。
所以,我经常被同学嘲笑、欺负。当时我也无力反击,只能不断给自己打气,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压力化为学习的动力!
小英瞬间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她说:“是的,我如果老纠结在这上面,只会恶性循环,最后把自己耽误了。只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一切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我非常高兴,这孩子一点就透。虽然知易行难,但她起码有了这个意识,接下来就是慢慢地改变了。
不久后,她还是跟妈妈和姥姥发生过冲突,又跟我诉苦,又陷入了思维漩涡,“为什么妈妈就不能理解我呢?”
而且,她非常担心如果自己一直不被理解,会不会也变成一个不能理解和同情别人的人。
那时候,“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在全国很轰动。有一天,小英偷偷跟我说,她能理解吴谢宇。
“其实他心里对母亲又爱又恨,特别痛苦。我有时候也会冒出这种想法,不过我知道这不对,就赶紧压下去了,我真不希望这种念头再冒出来。”
很明显,小英这时的自我觉察能力已经增强了,对于自己的痛苦能更加理性地对待。我引导她要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会自我肯定。
04、我和Lucy是患者康复道路上的支撑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5个月过去了。小英妈妈给我发来信息,这次终于是我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小英妈妈兴高采烈地说,这几个月小英恢复得很棒,情绪稳稳当当的,很少跟家人发脾气了,做事情也成熟了很多。
小英打算出国留学,她舅舅非常支持,还出钱给她找了个宾馆住,让她提前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一切正常。
小英妈妈特别感激:“谢谢你们治好了她的病,我们全家非常感激,没有你们,就没有她的今天,谢谢了!”

小英妈妈向我发来了信息
后来,小英到了国外,状态特别好,不但把生活打理得很好,学习成绩也开挂了,不是“优”就是“特优”,把妈妈、姥姥高兴坏了。
那年过年,小英发信息跟我拜年。我忍不住给她发了个压岁红包。这孩子收了红包之后,又很懂事地给我转回来,说何叔叔的心意她收到就行了。
我没点开她给我的转账。我说,这是我们做长辈的一点心意,“你要知道,在国内,还有何叔叔和 Lucy姐姐在关心着你!”
小英直呼,“太感动了!”
我嘴上没说啥,故作稳重地给她发了几个笑脸表情,但其实,我心里也感动得不行。
在我们山东老家,发红包的习俗是很讲究的,一般只有对亲人的孩子才会发红包。
我给小英发红包,一方面是真的打心底为她高兴,我特别欣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和她之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小英从小就没跟亲生父亲相处过,她特别缺父爱。虽然她的舅舅尽力承担了一些父亲该做的事,但还是很难走进小英的心里。
之前做临床心理干预的时候,小英就跟我说,她觉得我特别亲切,就像爸爸一样。我当时受宠若惊,把她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我2岁时父亲去世,我那时太小了,没啥感觉;但在我10岁时,我母亲去世,我难过得撕心裂肺。我知道失去亲人有多痛苦!
而且,小英虽然有爱她的妈妈和姥姥,但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所以,我真的太心疼这孩子了。
当时我就跟她承诺:就算临床心理干预结束了,但以后只要她心里难受、迷茫,随时都能来找何叔叔。
我肯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在精神和心理上支持她。在她能真正独立面对自己的内心之前,我将承担部分理想父亲的角色,我会“罩”着她!
所以,我给小英发红包,就是想让她知道,我会一直记得答应她的事。姥姥、妈妈和舅舅是她在经济和生活上的后盾;而我和Lucy,是她在精神上的后盾!
其实,每一个接受过3PT的患者,他们回家后都是可以添加我个人微信的。
只要他们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挫折,来找我,我都会积极引导和支持。
我和Lucy虽然不会经常出现,但只要他们需要,就一定会及时出现,成为他们康复道路上的支撑,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获得真正的幸福!
05、她终于打破了“家族魔咒”,考上名校!
再后来,小英的情况越来越稳定,小英妈妈发来的信息也减少了。
2023年年底,小英妈妈说,小英在国外的语言预科顺顺利利地通过了,现在已经回国上网课,积极准备下一场考试!
小英妈妈还发来了小英的近照。我一看,差点没认出小英来!
她剪了一头干净清爽的短发,笑意盈盈,眉目弯弯,跟我最后一次见她时变化很大!
要是不知道前因后果,谁能把这个青春逼人的少女,跟以前那个被抑郁折磨得不似人形的小英联系在一起?
小英妈妈也说,不管是模样、气质,还是性格,这孩子就跟脱胎换骨似的。她再次道谢,“要不是你们,小英就没有今天!”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这位母亲满满的幸福。
最近,小英妈妈又给我们发来信息:小英已经拿到了英国排名前10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还想争取更好的,现在还在努力复习,再拼一把!
想当年,小英的妈妈和姥姥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她们疯狂鸡娃,非常努力,结果给小英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小英生病了。
这一记“回旋镖效应”扎在她们身上,那是多么、多么的疼!
小英病重的时候,她们肯定想过,不用孩子再考什么大学了,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就行了!
但现在,小英简直是“超额”实现了妈妈和姥姥的“大学梦”,这也是她自己的梦!
她还打破了家族的“魔咒”,撕掉了重性精神疾病的标签!
如今的小英理性、成熟、乐观,复发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病魔已经远离了她,她真正获得了康复,实现了“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现在我们回头看,其实小英罹患的根本不是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甚至也不是抑郁症。
小英妈妈罹患的也不是精神分裂症,甚至也不是抑郁症。
为什么这么说?这母女俩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下一篇文章继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