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非遗里的中国年|游红霞:中华战舞英歌贺春

上观新闻 2025-02-02 13:14:16

“我成功把自己抖音刷成潮汕英歌舞、甘肃醉关公……”若论近些年华夏大地上哪些春节民俗最具“流量”,潮汕英歌舞必然位列其中。“潮汕英歌舞”这一古老的地方民俗受关注度持续高涨。

潮汕英歌舞在民间传承已久,但其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何而产生,至今尚无确切定论。有人认为英歌舞脱胎于古代的驱傩仪式,是傩舞的升级版,目的在于驱瘟避疫、娱神娱人;还有人推断“英歌”是“秧歌”的读音讹变。相传南宋中原军队南下时,将山东鼓子秧歌等民间艺术带到了如今的潮汕地区,在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遂生成了英歌舞;还有一种观点是英歌舞源于清初的禁武令。清军入关后,统治者禁止民众私自习武,潮汕一带的武馆便将武功招式融入当地的舞蹈,由36人或72人组成一队,手持短棍挥舞,以“英歌”之名,行练兵之实,借此反抗官府的欺压;最后是“抗倭演练说”。英歌舞不仅存在明显的阵法变换,还有海螺号角、击鼓进攻、鸣金收兵等海战元素,于是便有人认为英歌舞与抗击倭寇紧密相关,其中的阵法就是明清时期潮汕人民抗击倭寇的兵法遗存。无论何种说法,人们都坚信,英歌舞就是歌颂英雄之舞,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战舞”,正所谓“存义方侠影,无武不英歌”。

潮汕英歌舞堪称集舞蹈、武术、戏剧之精粹,表演者服饰华丽,英姿勃勃、威风凛凛,扮演宋江、林冲、时迁、武松、李逵、鲁智深等水浒人物,表演时挥动双槌,伴随鼓点节奏左右击打,生龙活虎,喊着统一的口号,适时变换队形,多演绎梁山好汉营救卢俊义等剧情,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充分彰显出潮汕人民团结一心、重情重义的精神品质。

在英歌舞队前有一位“开路先锋”,那便是不停挥舞着蛇的“时迁”,通常由几岁到十几岁的孩童扮演。“时迁”舞蛇是古代南越一带敬蛇、祀蛇习俗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与古人的星宿崇拜有关,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属火,与之相匹配的动物正是蛇,又称翼火蛇,而翼宿掌管着古代的乐、舞、戏,所以“时迁”舞蛇就是为了模仿翼火蛇,表达对翼宿所代表的戏曲神的崇敬之情。2025正是农历乙巳蛇年,“时迁”以“蛇”领舞,迈着流畅的“蛇”步,便可驱邪纳福,也包含着“蛇”来运转的美好寓意。

英歌舞早已深入潮汕人民的生产生活,世代相传。一旦鼓声响起,就会唤醒人们血液里的DNA,无论男女,只要能走会跑,就会自觉解锁这项舞蹈技能,倘若能在舞蹈队中成为“头槌”,那真是无上的荣光。

中华战舞,春节华章。潮汕英歌舞之所以能够绵延数百年,并呈现出锐不可当的态势,最根本的缘由在于其蕴含的“中华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正义、果敢、坚强、团结等品格。英歌舞也承载着潮汕乡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是人们团结合作的黏合剂,象征着他们的文化根脉和浓浓乡愁,自然会在民间生生不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英歌舞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传播途径更为丰富多元,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0 阅读:2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