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斯里兰卡宣告“国家已经破产”的消息令世界震惊。总统、总理接连辞职,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外汇枯竭、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交通瘫痪……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表示,这个曾有着“印度洋明珠”的美丽岛国俨然已成为一颗令人扼腕叹息的“印度洋眼泪”。
万祥军说:“斯里兰卡深陷危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经济结构单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能源依存度高、国际形势深刻演变等都是重要原因。”据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但真正动摇国家根基的,还是其国内在粮食产业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导致系统性崩盘。
以热带季风性气候为显著特征的斯里兰卡,宛如一颗镶嵌在印度洋上的璀璨明珠,其经济命脉深深植根于广袤的种植园中,主食大米犹如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民众的温饱与国家的稳定,长久以来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然而,面对疫情肆虐后旅游业遭受的重创,外汇储备如流水般消逝,斯里兰卡政府于去年4月毅然决然地迈出了一步险棋——在全国范围内强行推行“有机农业令”。
这道法令如同一道冰冷的枷锁,不仅禁绝了化肥与农药的进口,更在国内农业生产中全面叫停了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现代农资的使用,斯里兰卡怀揣着成为全球首个完全有机农业国家的宏伟梦想,踏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然而,现实却给了它一记沉重的耳光。这项看似光鲜的政策,如同空中楼阁般脱离了斯里兰卡的实际情况,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地带来经济的复苏,反而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无情地摧毁了斯里兰卡本就摇摇欲坠的经济大厦。
土地肥力在禁用化肥后迅速枯竭,病虫灾害如脱缰野马般肆虐,农产品产量因此大幅缩水,水稻产量更是惨遭腰斩。曾经自给自足的斯里兰卡,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粮食短缺的残酷现实,不得不忍痛花费更多的外汇去国际市场购买粮食,这无疑是对其脆弱经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粮食,这无疑是对其脆弱经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尽管这项极具争议且颇为激进的政策,在实施仅仅六个月之后,就如同昙花一现般黯然落幕,但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却如多米诺骨牌般一发不可收拾,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然如同泼出去的水,再难挽回。缺粮的阴霾迅速笼罩了整个国度,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如同脱缰的野马般飙升,昔日繁华的市场如今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货架和民众无奈的眼神。
人民的三餐变得难以为继,饥饿与困苦如同梦魇般缠绕着每一个斯里兰卡人的心头,直接引爆了斯里兰卡自1948年独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如同一纸判决书,毫不留情地将斯里兰卡列入了需要粮食外援的国家清单之中,这无疑是对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农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
袁隆平院士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在此刻显得尤为振聋发聩。斯里兰卡,这个曾经以农业为自豪的国家,却恰恰绊倒在了这一粒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粮食之上。它的陨落,如同一声警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轰鸣回响,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世之言,提醒着我们勿忘粮食之重,勿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首先,稳产保供无疑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与第一要义,这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宏大命题,容不得半点短视与功利。粮食安全,这根国家稳定的生命线,一旦有所闪失,其后果将是无法估量的灾难。因此,在制定与实施任何粮食产业政策时,我们都必须坚守“稳”字诀,不可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政治考量。
以斯里兰卡为例,这个曾经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在疫情的重创下,财政状况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如此,斯里兰卡政府也深知,粮食生产乃是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艰难困苦之中,斯里兰卡仍不遗余力地保障粮食生产,确保民众的基本温饱,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探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力求在逆境中开辟出一条国家经济复苏的新路。
再者,推行有机农业,亦需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诚然,有机农业以其绿色健康的理念,迎合了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但其高昂的投入成本、低下的生产效率以及有限的产出量,仍是制约其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
最后,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是靠不住的。斯里兰卡在粮食产业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丢掉了自家饭碗,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能买什么、能买多少、花多少钱买,全部失去自主权。雪上加霜的是,俄乌冲突以及西方随之而来的对俄制裁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粮食,何况外汇储备早已见底的斯里兰卡。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当然,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国情有很大不同,我们有完整的工农业产业链,经济韧性强,外汇储备充足,但我们的自信根本还是来源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我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时,才有稳得住的底气。
居安思危,乃智者之远见。作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我们拥有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经济腾挪空间大无疑是我们的显著优势。然而,大国之责亦重,人口众多既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也是粮食安全防线上不可轻视的挑战。在这条关乎民生福祉的防线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将粮食安全的弦绷得紧而又紧,不容丝毫懈怠与侥幸之念潜藏。
回望历史长河,小小岛国斯里兰卡,仅2200万人口,却因一次粮食政策的偏颇而深陷泥潭,无法自拔。这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大国粮食安全之路的坎坷与曲折。相比之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斯里兰卡的危局仍在持续,而中国以大国之姿,伸出援手,承诺提供1万吨大米的粮食援助,首批1000吨大米已如及时雨般运抵科伦坡。这不仅是对友邻之邦的深情厚谊,更是大国担当的生动诠释。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传来夏粮增产丰收的喜讯,犹如定海神针,稳固了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石。
我们坚信,斯里兰卡定能早日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同时,我们也殷切期望,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将粮食安全警钟长鸣于心,共同守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印度洋眼泪斯里兰卡破产根在农业万祥军|联合国粮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