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瑾:暨南声教,诗润我心|花地新苗·我和母校的故事

羊城派 2025-02-02 18:40:49

2024年,羊城晚报社联合广东省写作学会开展“花地新苗•粤写杯”成人组征文活动。活动主题为“我和母校的故事”。本次活动以“线上投稿+专家评审”的形式进行。在作品征集阶段,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多地写作爱好者踊跃投稿的作品。每一篇都饱含着对母校、对老师和对同学的深情厚谊。经过评委评审,共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26名。即日起陆续刊登,与众人分享。

还记得那天晨曦微露,薄雾轻绕,我踏着晨光,走进了那片梦开始的地方——暨南大学。2013年的秋天,我以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梦想的追逐,跨入了这所被誉为“华侨第一学府”的殿堂。暨南,其名源自《尚书·禹贡》的古老篇章,“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华文化璀璨之光,照亮五洲四海的辉煌见证。

初至暨南,我便被这里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氛围深深吸引。这所大学,自1906年清政府于南京创立暨南学堂起,便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辉煌。从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每一次迁徙都是对知识的坚守与传承。1927年,国立暨南大学的更名,更是开启了它新的篇章,而我,有幸成为这漫长历史中的一抹微光。

我踏入了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殿堂,师从金元词研究大家赵教授。赵师学识渊博,性情温润如玉,他的言传身教,如同春风化雨,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更加炽热的热爱。同门师兄弟姐妹,皆是一时之选,温文尔雅,才华横溢。我们常常围坐一起,写诗联句,畅谈古今,那份纯粹的学术追求与真挚的同门情谊,至今仍让我心生温暖。

系里的其他老师,亦是各领域的翘楚。古代小说专家程师,唐宋诗词大家张师,明清文学专家史师,杜诗研究大家聂师……他们每一位,皆学识渊博,著作累累,令我敬仰之至,愿以之为楷模,步步追随。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千年文化的脉动。

更难忘的是,我曾有幸申请成为交换生,前往台湾国际暨南国际大学学习。在那里,我遇到了同样可亲可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我们一同钻研学术,交流生活琐碎,彼此间情谊深厚。宝岛的风土人情之独特,人文景观之瑰丽,令我眼界更加开阔,更知“声教讫于四海”之音。

从台湾归来,我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在选题、资料搜集、撰写、修改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得到了导师和同门的无私帮助。文科楼里的那间小小办公室,见证了我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持。终于,当我将那份沉甸甸的论文呈交导师,并获得其认可之时,我深知,我的研究生生涯已圆满落幕。

回望在暨南的三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态度。暨南二字所承载的包容与开放,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指南。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不同的文化与观念,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如今,虽已毕业多年,但那份对暨南的深情与眷恋,却从未淡去。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虽然只是在小小的课堂上面对一群孩童,但我会以暨南的精神带领他们在课文中穿梭,在天文地理中畅游。我用我的热情与智慧,将暨南的包容与开放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勇敢追梦。暨南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也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0 阅读:18
羊城派

羊城派

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