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今年春晚,惠山泥人出圈了。
两年前的春节,记者曾关注过当时略显落寞的惠山泥人,撰写了《从“大阿福”到“NANIMOMO”,无锡“惠山泥人”这样为非遗传承解题》一文。
当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周璐老师,向我直言惠山泥人工艺师们的尴尬处境:拿着微薄的工资,陆续有人迫于养家压力转行。她笑称留在惠山泥人厂的老同事大多是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对泥人厂有着深厚感情,二是家里不靠其养家。
感情能留下旧人,却很难吸引新人。我至今记得周璐老师说,她很希望有年轻人加入,但又不希望自己学美术的儿子加入。
但今年,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我在春晚分会场的镜头中看到了周璐老师,她也是春晚限量版IP“乙长福”和“巳有禧”两款泥人的设计师。我本想约她春节一起聊聊非遗这两年的发展处境,遗憾的是她一直忙到大年夜,年初三则又前往台湾参加传统灯会展演活动。
守着“中华老字号”和“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块金字招牌,惠山泥人一直被誉为无锡的“城市名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四年前,惠山泥人厂已经完成股份转让,被无锡当地的一家民营企业接手。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朝。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在无锡人心里,无论“大阿福”怎么创新,都有不变的特质:首先是材质,“惠泉山下土如濡”,须是这种特殊的泥质,经过揉、捏、搓等18道工序,才能成为一尊惠山泥人;其次,“三分绘,七分彩,红搭绿,一块玉”,制作惠山泥人是一项综合性有很高美学要求的创作,用色、形体很有讲究;此外,无论“大阿福”如何变化,“笑眯眯”的神情不变。
一对笑盈盈的“大阿福”,曾是很多无锡人家中的摆设。在传说中,这意味深长的微微一笑,降服过怪兽“年”;而我一直觉得,大阿福的永恒微笑,也对无锡人的人生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在泥人厂展厅了解到,确实多款“大阿福”都卖断货了,尤其是春晚款,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4月以后。看来,通过春晚,他们再次走进了现代人的家中,也由衷期待“卖断货”的“大阿福”能为非遗传承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