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肿瘤君”,有“铅衣天使”保驾护航!|世界抗癌日

羊城派 2025-02-04 07:10:33

2025年2月4日是第26个“世界抗癌日”,恰逢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的双重意义,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类诞生与平安的传统庆祝,更为公众健康议题注入了新的深刻内涵。

面对癌症日益高发的现状,有专家呼吁,在传承对生命尊重的同时,我们更应倡导科学抗癌,积极促进癌症早筛早治:“应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倡导人人参与抗癌行动,追求日日健康。”

有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我国新发癌症病例为482.47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4.1%;死亡病例为257.42万例,占全球死亡病例的26.5%。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成为发病率排名前五的病种;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则为死亡率排名前五的病种。

“提高群众抗癌意识刻不容缓。”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曾世彬呼吁全社会——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注重防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做到人人防癌、日日健康。

他强调,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癌症患者要相信医学的力量,相信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听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打败“肿瘤君”并非不可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需要用到电离辐射相关设备治疗

在世界抗癌日,我们不仅仅要呼吁社会重视癌症早筛早诊,也要向那些在抗癌一线的医务人员表达敬意。

“目前,在癌症治疗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需要用到电离辐射相关设备。”曾世彬介绍,在进行介入手术、消融、粒子植入、肿瘤活检等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在长时间在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的环境中进行操作,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厚重的铅衣成为了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的重要“铠甲”。这些身着十多公斤重“铠甲”的“铅衣天使”们与癌症患者并肩作战在对抗“肿瘤君”的一线。

据了解,铅衣通常由铅帽、铅眼镜、铅围脖、铅背心、铅围裙等组成,全副武装后往往重达20公斤。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铅衣的重量已经下降到10公斤左右,但对医护人员来讲仍旧是不小的挑战。

“穿着沉重的铅衣为患者治疗,不仅是对医护人员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力的考验。”曾世彬介绍,每次在执行完治疗操作后,贴身的衣物都会被汗水浸透。尽管如此,铅衣也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覆盖,只能保护主要的器官,如甲状腺、胸腺、性腺等,头面部和四肢往往裸露在外直面辐射。这些辐射长年累月,仍然会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我国辐射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于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为:在射线防护监测中,一般按全身均匀外照射取剂量当量限值,即50mSv/年。医护人员接受的辐射量往往在标准值附近,“铅衣天使”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白细胞下降、贫血等情况,患癌症、白血病、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也要远高于其他人。

“工作总需要有人来做。”曾世彬表示,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致专业的操作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即使身着重甲也要在治疗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确保每一项治疗都能达到最佳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务人员的防护装备也在不断改善。现在的铅衣更加轻薄、舒适,防护效果也更好。同时,一些先进的防护设备——如含铅防护车等正在逐步投入使用,为击退“肿瘤君”的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防护。

文|记者薛仁政通讯员南五萱

海报|范英兰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