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新变化#大年三十,坐高铁从北京回到江南,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80多岁的老父亲依然爱喝酒,即便痛风痛到呲牙咧嘴忍不住每顿也总要倒上半杯;忙碌的母亲总在不停忙碌,做上我喜欢的馄饨团子家乡菜。 听他们的唠叨,有些许抱怨,但更多还是满足。 母亲就感慨,比起年轻时经历的苦和累,现在生活真不要太幸福。要知道,以前还要交农业税,卖粮还得被各种挑剔,现在种地不需要交钱,国家还会发补贴。 我也有亲身感受。 江南的乡村,物产丰饶,种麦种稻种棉花,看似轻松,实则辛苦。该施肥时得施肥,该打药时须打药,尤其是棉花,一场强烈台风,棉花必定倒伏,那就赶紧去泥泞的田里踩上一脚,将棉花扶正;碰到大雨,更要争分夺秒闯进田里,将绽开的棉花赶紧收回来。 可怜,江南地方,台风频繁,大雨又多,怎一个累字了得。 现在,田已不多,老两口一年田亩补贴有3000块,以前想都不敢想。 因为很多年前补缴过农保,老父亲现在每个月,有农保收入2500,母亲有2000出头。 请注意:月收入。 对他们来说,这些钱,已经足够日常开支,每年还都有些许增加。他们以前万万没想到,到这个岁数,却能拿到这么多钱。 各个村,情况各不同。母亲说,在旁边村庄,65岁-75岁,村里额外发500元多过年费;75岁-85岁,800元;85岁以上,1000元。 哦,这还只是村庄里的政策。具体到家乡小城,百岁老人,每月还有固定的500元尊老钱。 所以我跟父母开玩笑说,该吃吃该喝喝,健康快乐长寿,就是在挣钱。 具体到农保,我知道各地情况不同,但在我江南老家,如果以前补缴过农保,2000元左右月收入,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前两年去浙江出差,与乡村老人闲谈,得知他们那边的农保还略高一些。 发展还是硬道理,发展让更多人受益。 对乡村老人来说,这笔钱,是他们晚年幸福、人生尊严的重要部分,也很大程度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 不夸张地说,现在的乡村,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幸福的时刻。 所以,很多农村孩子,现在即便考上了大学,依旧保留着农村的户口。 故乡很亲切,但离开故乡很多年,着实难以忍受故乡冬天的阴冷。晚上开了两个取暖器,感觉稍好了一些。 看了一下,不少人家,又在拆旧房盖新楼。很漂亮的新楼,不输于很多地方的独栋别墅,还加装了地暖。 不回避的话,房地产已成了今天中国经济的一个软肋。政策也在调整,老家原来严格审批的乡村房屋建设,现在又变成了鼓励,原先只能盖两层半,现在也允许盖到三层半。 我总觉得,这是好事,毕竟,修建一栋漂亮的房屋,是很多中国人一生的梦想。政策放宽一些,禁止更少一些,因势利导,就能带动很多消费,大家也高兴,乡村面貌也改善,何乐而不为? 关键还是政策。 故乡老屋虽然是楼房,但已是40多年所建。很多地方已经破败,争取今年翻新建一下,也让父母可以多享受享受。 难得回家,亲戚朋友见面聊天,自然更多感慨。有感叹收入变少的的,但也有说企业经营很不错的,尤其是外贸,不少家乡外贸企业,利润甚至翻番,让人真是刮目相看。 故乡在改变,有挑战,更有期待。 不回避的话,也有让人担忧的一面。 回乡几天,四处走走,不少地方干干净净,水更清,树更绿,各种鸟儿寻常见,确实是美丽新农村;但走到一些偏僻角落,也发现很多垃圾随即丢弃,白色污染更是严重。 感觉这种不文明状况,前几年是无法想象的。家乡是一座全国知名的文明城市,干净整洁是外界对它的最大印象。 请原谅,我就不提老家具体名字了。 我亲眼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卫生死角,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表面繁华背后,也有诸多明显不足,个别乡村的治理水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严重的松懈和滑坡,甚至拉垮。 这是让人摇头的地方。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幸福感的提升,同时是乡村精神状态和乡村审美水平的提高。 希望明年回到老家,看到更多可喜的变化。
#今年春节新变化#大年三十,坐高铁从北京回到江南,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80多岁
牛弹琴
2025-02-04 11:36:12
0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