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神庙为何覆黄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04 15:32:09

▌王琦

春节之前,京城之内一座“小庙”的山门重启,笑迎八方来客。这座庙宇,就是黄瓦财神庙。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财神庙有很多,但唯有这座财神庙覆以黄瓦,给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座财神庙有何特殊之处?

庙内财神爷造像

财神庙正殿内部摄影:王琦

财神庙门口

《骑虎财神像》徐悲鸿绘

民众供奉不同财神

明清时期,京城民众有正月初二之晨祭财神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设供桌供品,叩头祭拜。待祭祀仪式完成后,再将财神像置于庭院松柏枝、芝麻秸上,并与黄钱、纸元宝等一起焚烧。至此,祭财神的完整流程告一段落。

由于人们的身份和职业各异,所以,供奉和祭祀的财神也不尽相同。老北京的住户不一定有常年供奉的财神爷,只是每至大年初二,才临时从香蜡铺里“请”来财神爷的纸像。只见这位财神爷头戴乌纱帽、身穿红官袍、白面三绺长髯,以文官形象示人。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文财神比干”。根据《封神演义》中的说法:比干曾向暴虐无道的殷纣王进行忠谏,未料竟被挖去心肝,成为无心者。他既无心,也必无私,理财就必能秉公办事。所以,让他当财神,其实就是希望得到他的无私恩赐。

除了比干,文财神谱系里还有范蠡。这可是一个先官后商的财神。他本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谋,在越国几乎亡国时,协助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成就霸业。越王举办庆功会,却单单少了范蠡。传说范蠡到齐国开始经商,他早就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薄,虽发了大财,但都分散给了一批穷朋友。最后在陶邑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既有发财的能力又有无私的品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所以他也被立作了文财神。

除了拜文财神,在京担任武职的官员,以及南方客居北京的商人则祭武财神“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赵公明的形象,是头戴铁盔,手提单鞭,跨虎而行。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汉代道教书籍《典籍实录》中。后来,又出现于晋代《搜神记》里。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乃是辅助殷商抵挡周王军队的一名道士。此后,在与姜子牙交战中,赵公明被姜子牙用桃枝箭射死,死后封为“金龙如意神”。而在他麾下,有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位仙官,可使商贾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

来自山西以及京郊附近的民众,如在京城内开设店面,几乎都会供奉关圣帝君。人们称他为“利市财神”。关圣帝君的形象,大多为秉烛夜读春秋。在关圣帝君左侧,矗立着捧印的关平;右侧,矗立着手握青龙刀的周仓。那时节的商家,大都标榜“以义为利”,也就是说以“义”为手段,以“利”为目的。而关公正是忠义过人的表率。还有些商店铺户,干脆以关帝为利市财神,以比干丞相为文财神,以赵公明元帅为武财神,合起来谓之“三财”,一起奉祀。

按老北京人的风俗习惯,不论平时是否供奉财神,也不论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财神,都在正月初二拂晓设坛致祭。祭罢财神,当日早晨的家宴必为馄饨,谓之“元宝汤”。其馅有两种:一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暖房菠菜味甜嫩,是初春季节的珍品,称为“火焰菠菜”。二是以羊肉、白菜为馅。

庙覆黄瓦规模却小

在家里祭了财神,如果不能了却心愿,有条件的还要郑重其事地跑到前门外晓市大街的财神庙或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去进香“借宝”。

据研究北京文史的专家统计,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内有大大小小的财神庙十数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前门外晓市大街的财神庙。其始建于康熙年间,占地五亩,有房屋八十余间,佛像、神像总共三十尊。此外,香火最旺盛者是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的五显财神庙。

民间盛传,五显财神特别灵验,如果虔心祭拜,当年便可发横财。因此,不论贫富,三更半夜起来就去等候开城门,争取去烧“头股香”。这所谓五显财神,据说是显应公、显济公、显灵公、显宁公、显卫公。而另有说法为五路财神,也就是五方财源通达无阻的财神。老百姓祭祀五显财神庙,为的是祈祝各方各路都有财神保佑,以使财源、财路四通八达,多方纳福。

根据民国时期编著的《旧都文物略》所载:“新年之二日,则于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祈财,争烧头一炷香。倾城男妇均于半夜候城趋出,借元宝而归。元宝为纸制,每出若干钱,则向庙中易元宝一二对。不曰‘买’,而曰‘借’,归则供之龛中,更饰以各色纸制之彩胜,盖取一年之吉兆也。”

如今,昔日熙熙攘攘的广安门财神庙早已不见踪迹,在其旧址上还有两棵百余年的大槐树依然挺立,树上还缠着些红布条,系着人们各式各样的祝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鼓楼东大街路北,与南锣鼓巷隔街相望的北锣鼓巷南口东侧,就有这样一座财神庙。这座庙的规模实在有限,殿宇虽为硬山式建筑,但屋顶却用明黄琉璃瓦覆盖,被世人称作“黄瓦财神庙”。

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黄琉璃瓦,而民间庙宇,是不允许用黄琉璃瓦的。

而眼前的这座黄瓦财神庙,按照1928年的《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所描述:“(庙宇)东西宽四丈八尺二寸,东面南北长一丈七尺九寸,西面南北长二丈六尺,房屋共四间半”。由此推算,这座庙宇总共只有120平方米左右的占地面积。如今看来,黄瓦财神庙内的殿堂只有一座。而明清时期京内中等规模的财神庙,一般是由山门、钟鼓楼、主殿、配殿等组成的。然主体建筑使用黄琉璃瓦的宫观庙宇,至少应该拥有中等以上的建筑规模。比如,构成“紫禁城外八庙”的宣仁庙、凝和庙等。宣仁庙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主祀风神。这座庙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影壁、山门、钟楼、鼓楼、献殿、享殿、寝殿及朵殿。其中,山门至寝殿部分,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而凝和庙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主祀云神。这座庙宇也是由琉璃影壁、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献殿、享殿、寝殿及朵殿组成。其中,山门、亨殿、寝殿等为黄琉璃筒瓦。回过来再看黄瓦财神庙,这么小小的一点儿地方,居然也用黄琉璃瓦,岂不让人大为惊诧。

小庙或与雍正有关

人们不了解这座庙为何覆以代表皇家的黄琉璃瓦,又没有任何官方解释传出,所以民间开始为黄瓦财神庙编出了各种故事。

其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故事中,主人公是雍正帝胤禛。话说胤禛登基之前住在雍亲王府内,也就是后来的雍和宫。当初,胤禛要进宫面圣或当差,每次都会途经鼓楼东大街。巧的是,这小小财神庙正好位于大街路北。于是,胤禛便经常在此许愿。愿望为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此后胤禛做了皇帝,就下令重修小庙。他不想打扰周边的民众生活,所以并未扩建庙宇,只是采用了皇家所使用的黄琉璃瓦。如此看来,胤禛所许下的愿,或与争夺皇位有关。

这个说法也有漏洞。根据一些北京文史专家的推断,胤禛最便捷的上朝路线应是自雍亲王府一直往南,然后由金鱼胡同一带进东华门,何必要绕行鼓楼东大街呢?

倘若与雍正帝无关,那么这座小庙修出了如此高的等级,又该与谁有关呢?站在黄瓦财神庙门前会发现,庙宇所在的鼓楼东大街确实繁华,尤其是大街南侧的南锣鼓巷区域,拥有清代的值年旗衙门(雨儿胡同)、步军统领衙门(帽儿胡同)、梓潼文昌帝君庙(帽儿胡同)、镶黄旗官学(圆恩寺胡同)等。在黄瓦财神庙以北的北锣鼓巷区域内,有清代的宝泉局西作厂、顺天府署衙门等。按照清代《顺天府志》的说法:“宝泉局西作厂在千佛寺东北,俗称其地为钱局。”在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地图上,亦可见到居于千佛寺胡同东口路南的宝泉局西厂。

宝泉局是隶属于户部的铸钱机构,与隶属于工部的宝源局并存。清代的宝泉局,下设东、西、南、北四处作厂,全部位于东城界内。东作厂在东四四条(如今留存),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西作厂在北锣鼓巷区域内。或许,黄瓦财神庙是户部或下辖的宝泉局官员办公用地,所以使用了黄琉璃瓦?

黄瓦财神庙里的主神,是赵公明。步入殿宇,迎面看到的便是赵公明。当然,与赵公明一起接受香火的,还有四位神祇。右边是京城民众十分崇信的“药王爷”孙思邈。药王爷身边,端坐着土地公公。而在赵公明的另一侧,是双手捧着一个袖珍宅院的鲁班爷。鲁班爷身边,还有一位手执宝剑的五道将军。财神是善神,五道将军应该算是“恶神”。曾经有学者讲,五显财神就是五道将军转化而成的,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太多依据。至于赵公明麾下的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位仙官,为何没有出现在黄瓦财神庙内,或许与民间神祇尚未“被招安”有关吧。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