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书画鉴定大家苏庚春:结缘岭南半世纪慧眼忠心护国宝

金羊网 2025-02-05 07:31:1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善茵朱绍杰通讯员任海虹

图/受访者提供

位于越秀区文德北路146号的“粤雅堂”,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生前常去之地。如今堂内二楼进门左手侧,还悬挂着他手题的诗句一幅:“花气袭人知骤暖,鸟声穿树报新晴”。

羊城对苏庚春而言是温暖的,充盈着花香鸟语。这从1961年初春,他应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魏今非之邀调到广东工作后,就有了感知。那一年他37岁,从此扎根岭南半个多世纪。

南下广东后,苏庚春先后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他以高深学养和独到眼光,为省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其他文物机构征集、鉴定书画文物,极大增强了广东的书画鉴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经他之手鉴定、征集和抢救的书画文物达数万件,其中不少都见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美术全集》和《中国绘画全集》中,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实物。

刚过去的2024年是苏庚春先生诞辰百年,羊城晚报记者通过采访、梳理了他保护和挽救书画文物的毕生事迹,与他的门人、后学一起,感受这位书画文物鉴定大师对中华文化遗产所倾注的拳拳深情,感念他对岭南文博事业作出的独特贡献。

“利眼”如炬多奇遇

斯斯文文、操一口标准“京腔”、走路很快,这是身边人对苏庚春的第一印象。只有见过他鉴定书画,才能感受到他的慈眉善目背后,还有一双鹰隼般的利眼。

苏庚春眼力之犀利,从20世纪70年代一段被广东乃至全国文博界传为佳话的鉴宝“奇遇”便可见一斑。

1973年的广交会上,苏庚春例行对一批从天津调至广州准备出口的文物进行鉴定,被其中一幅品相完好、干净漂亮,却被认为是赝品的《梅花图卷》所吸引。

仔细审看之下,苏庚春发现此画作者的“云山”“以文会友”“如隐居士”等印章均是明人篆法,用的是水印印泥,作品的绘画、款字与明代画家陈录其他作品风格相一致。该卷引首还有明代书法家程南云题字,又有曾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水竹村人”“弢斋收藏”等收藏章……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苏庚春“抱起图卷就走”,先拿回广东省博物馆,随后再补办征集手续,恐稍加拖延,怀中珍宝就会得而复失。

1988年12月,启功、徐邦达、刘九庵等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鉴定该幅《推篷春意图卷》为明代画家陈录真迹,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类传奇的“抢救”事迹在苏先生的职业生涯中比比皆是。1982年,他从河南洛阳收购回的一批古旧书籍中发现一块旧绢布,决定为广东省博物馆购得此画,后经研究鉴定为明代画家边景昭的《雪梅双鹤图》,如今已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还曾在北京琉璃厂的大甩卖中,以3元钱的价格,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购到明末清初广东著名水墨花鸟家赵淳夫的《花卉册页》。

苏庚春生前有很多任职,曾历任第四、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广东省博物馆顾问,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以及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只要是博物馆或其他文物鉴定部门有所求,即使再忙,他也会忙中抽闲,倾力而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原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于1992年拜入苏庚春门下。他告诉记者:“我拜苏老为师时,他已年近七旬。每当碰到一件从未见过的作品时,先生都会立即提笔记下,那种兴奋劲就像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星。”晚年的苏庚春退而不休,居广州时常去广东省博物馆书画库帮助鉴定,一月数回。

立足本土向未来

苏庚春1924年12月出生于北京的古玩世家,祖籍河北深县。他自幼秉承家学,博闻强识,15岁开始随父亲苏永乾在自家经营的字画古董行贞古斋学习书画鉴定。5年后,他拜天津著名收藏家、书画鉴定家韩慎先为师。

苏庚春原住在北京琉璃厂,每月去天津一两次,就这样日积月累。从22岁起,他开始走南闯北收购书画。由于贞古斋是自家所开,甘苦自尝,因此不得不处处谨慎,丝毫不敢大意。据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所编的《文物鉴定与研究》第四辑记载,青年时期的苏庚春已过眼万千书法名画,能够熟练分辨“苏州片”“后门造”“开封货”等赝品,这时期他所收购的名画,有些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奉调至广东前,他曾供职于北京宝古斋,任书画门市部主任等职,与刘九庵、王大山、李孟东等一起被誉为“琉璃厂书画鉴定四大家”。

“先生既来广东,就将广东画家作为了自己鉴定研究的重点。”苏庚春之徒、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单小英介绍,广东气候潮湿,书画等纸质文物不易保存,影响了存世古代广东书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加上古代广东书画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不多,本地收藏家们的收藏重点也不在岭南,直至民国后才开始注重收藏本土书画家,因此,鉴定和研究岭南书画并非易事。

单小英说,苏庚春凭借多年的鉴定经验,准确把握作品时代特点,在对作品整体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确定了一批可被称为“标准器”的书画作品。像明中期顺德画家梁孜的《山水卷》、晚明南海画家张誉的《兰亭修褉图卷》,世不多见。他提炼概括出此类书画作品的笔墨特性和作者风格,为后人知真辨伪提供基础依据。

“苏先生不仅为博物馆收藏过去,还收藏当代甚至未来,这种前瞻性对博物馆和美术馆而言具有榜样作用。”朱万章说,苏庚春在世时便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诸如傅抱石、谢稚柳、李可染、黎雄才、关山月、林墉等当代画家作品。这些当时并不被以收藏古书画为主的文博界所看好的“时作”,现已成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瑰宝,且大多价格不菲。此外,目前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岭南绘画是所有博物馆中最多的,这和苏先生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去伪存真炼“仙丹”

大凡我国的书画鉴定名家,在长期的书画鉴定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鉴定风格。在朱万章的印象中,苏庚春先生尤其注重作品时代特点在鉴定研究中的作用。例如在鉴别书画真实年份时,苏庚春教诲朱万章:“如果作品中对人的称谓是两、三种合署的,一般都是清代晚期的,而把大人、先生合起来称谓的作品,一般作于清代道光以后。”

单小英则告诉记者,苏老说过,画的时代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笔墨、款字的书法风格、印章的篆法都能体现时代风格。鉴定书画首先要看是否到达一定年代,到达了就可以再研究。

1996年,广州集雅斋收购了一件明代著名画家梁孜的山水卷。史载梁孜“画出董北苑(董源)、吴仲圭(吴镇),书得文徵明法”,但其作品极少有流传,斋主便请苏庚春前往鉴定。该幅山水卷上江天缥缈,山峦起伏,有乘舟、行旅、观瀑,有溪山无尽之意。署款“嘉靖乙卯季春廿五日浮山人梁孜制”,还有筠清馆、岳雪楼等广东藏家吴荣光、孔广陶的藏印。

苏庚春对随行的单小英说:“梁孜是文徵明的学生,这件作品书、画都是文徵明的路子,到达一定年代,画得也很雅,博物馆应该买下来。”

后来,苏庚春终于为广东省博物馆征集到该幅山水卷,经鉴定研究确为梁孜真迹。据当时记载,梁孜的画仅有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诸北京某文物肆”。“我不清楚苏老此前是否见过梁孜的其他作品,但他所作的判断异常敏锐,正是基于对作品时代特点的把握上。”单小英说。

书画鉴定是一门高深且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的学问。在现代文物鉴定中,书画鉴定是唯一一种不能以科技手段替代的文物鉴定门类。在相当长时间内,书画鉴定仍需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这也使得它成为所有文物鉴定中最难的一门学问。

“苏老经常跟我讲一句话,如果把假的看成真的不是眼力不好,但把真的看成假的,就是眼力不够。”单小英说,书画鉴定界时常出现某些“鉴定家”动辄将东西看假,有时即便是真品,但略有瑕疵,也会被判以伪作或存疑。若此种人供职于把守国门的文物监管、鉴定部门,国家就可能因此流失珍贵的文物,造成严重损失。

在苏庚春看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多也就是鉴定书画的初级阶段。他所看重的鉴真,是在他人“鉴伪”中被打入另册的伪作,或不留意的作品中发现“仙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提携后学广育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艺术市场开始复苏。由于苏庚春在京粤两地书画鉴定界的名气与公信力,他极受仰重。

“我每次去先生在广州的寓所,经常是前一拨客人还没走,另一拨客人又到了。他那50余平方米的住所成了书画收藏爱好者们的沙龙,大家向他请教,切磋学术,交流信息。”单小英说,每当广州及周边城市有拍卖会的预展,总有好友约苏老一同参观,苏老也尽力提携学生,助他们在实践中早日成才。

“先生特别强调要爱护文物,需严格执行打开和收卷书画的正确手法规程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李遇春在1977年拜入苏门。从他接触书画的第一天起,苏老就严肃地教给他展收书画的手法:第一,手指尖绝不能触碰画心,以免指甲划伤画面;第二,手不能从纸背抵压画心,以免造成画面折伤。

“一切基于文物的鉴赏与研究,都建立在维护文物安全的基础之上。尽管你或有看破天的‘眼力’,或有口若悬河的‘辩才’,又或有著作等身的‘成就’,但操持书画的手法不当,也就算不上是‘正规军’。”李遇春至今感激苏老施行的“素质教育”。

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民俗博物馆馆长孙淑彦在《一瓣心香:怀念苏庚春老师》一文中忆述,1986年,他参加广东省文化厅举办的中国书画鉴定学习班,报名时需用粮票缴膳费。他写道:“那时潮汕已不使用粮票,在我十分狼狈时,一位长者说粮票由他代交。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任课老师、大名鼎鼎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

孙淑彦回忆,苏老教学重在实践,边看边说,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记住几百位古代书画家的姓名和风格。他对于晚辈从不吝惜“绝活”,经常在不同场合传授自己的学术精髓和鉴定心得,遇到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更是详细解释。

除书画鉴定外,苏老素日里亦喜写书法,偶尔还画几笔。其书法取法钟王,秀劲飘逸。1989年10月,他的书法作品入选由省政协主办的“庆祝建国暨人民政协成立四十周年书画展”。

单小英亦回忆,苏老曾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字幅,勉励她勤学苦练,又行传统拜师礼,以正尊师重道之气。“可以说,先生为广东建立起浓厚的书画收藏氛围打下基础。他所培育的新一代书画鉴定人才正在文物监管部门、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店等传承其事业,成为广东书画鉴定界的中坚力量。”

2001年12月23日,苏庚春驾鹤西去,享年78岁。当时,广东各界近千人在广州新殡仪馆青松厅为其送行。苏老生前曾手书一副行书对联挂在屋里:“以有限的人生,做无穷的事业。”这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亦是他一生鉴宝、护宝,身体力行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概括。

访谈

李遇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栽培起新一代

广东书画鉴定人才

羊城晚报:您与苏庚春先生结缘是在20世纪70年代?

李遇春:是的,我拜师学艺的时间是在1977年春。当时我一门心思想尽快从事专业工作,之前也向苏先生零星请教,后来有一次去了他家,直言求学之事。苏先生说:“学书画鉴定也不是很难,但必须要持之以恒,要有恒心。”到了1978年4月末,我正式调进省博保管部书画库,跟从苏先生工作和学习。

事后,许多人调侃,我与苏先生的名字中同有一个“春”字:“原来李遇春遇到的是苏庚春”。1981年,先生因工作需要调往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我留在博物馆,但从师之事不曾间断,每有疑难,我多向先生请教,直至其去世。先生虽已离开,但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显现,尤使得我专诸学术,谨于不辱师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羊城晚报:如何评价苏庚春这样的书画鉴定名家为广东文博事业带来的影响?

李遇春:苏先生从古玩行经营转向美术史研究,并进入到国家收藏机构,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他不仅专业水平超群,而且乐于施教,在南粤一地堪称桃李满园。仅至其1984年退休前,属于文物经营系统的就有张从达、邓桂娴、邝根明,还有兼师从其治印的谭棣华等,而进入博物馆系统从事学术研究的,除了我以外,还有陆小明、单小英、朱万章等。

苏先生以育人为重任,无论业内业外,只要是有志于学者,他都从不吝教,推动了广东地区一个书画鉴定家群体的崛起。能让更多的人掌握书画鉴定知识,应是苏先生以及他们那一代老专家的共同心愿。

羊城晚报:确实,苏先生为广东书画收藏鉴定水平的整体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遇春:苏先生刚从北京到广州时,一些熟悉的朋友问起广东地区的书画鉴藏情况,他曾表示“眼穷”,不容乐观。从此他挖掘广东本土名家佳作,栽培起新一批的广东书画鉴定人才。苏先生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改造环境,营造广东书画收藏氛围、丰沃传统文化土壤,这是苏先生等一批书画鉴定老专家的精神实质。

随着书画鉴定技术的日益提升,新时代更讲究实打实的鉴定依据,对后来者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于今天的鉴定人来讲,需要有更专业的精神、更专业的手段来守好文物安全“南大门”。

延伸

曾被当作包裹布的传世之作

——明代《雪梅双鹤图》

1982年,广州市古籍书店从河南洛阳收购回一批古旧书籍,邀请苏庚春进行鉴定。他对每件书画、古籍逐一鉴定后,没有发现多少可圈可点的宝贝。临走时,他瞥见了人力三轮车上,用来包裹这批书画的一幅绢布。这幅旧绢颜色发黄、布满霉斑,旁人都认为没有太大价值,但苏庚春却以为不然。

待绢上污迹被拭去,人们发现这是一幅画有白鹤、梅花的古画。进而再摩挲,用放大镜审视,可见画的右上角有一炷香题识:“待边景昭写雪梅双鹤图”。苏庚春以490元为广东省博物馆购得此画,并送往北京的古画装裱师修复,后来又在题款下发现了“边氏文进”“移情动植”两方印,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

1988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专家们看到该幅画后无不称赞,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幅“身世离奇”的画作,正是明代宫廷花鸟画家边景昭的《雪梅双鹤图》。

《雪梅双鹤图》全图所写为岁寒之景,一鹤昂天长鸣,一鹤以喙啄羽,一折枝老梅从画面左上方屈曲斜向画面右方,梅上枝数点白梅开放,后有山茶、竹等作衬景。将鹤与梅同置画面中,一是取祥瑞、福寿之意,二是寓品德高尚之士,具有双重寓意。

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记载,边景昭传世的画作极为少见,就目前所见仅有6件。如今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此件作品,尺幅较大,乃其传世画迹中的珍品。幸有赖苏庚春的慧眼,否则此画可能早已被弃诸泥沼,永无见天之日。

0 阅读:212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