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科创赋能展现实力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羊城派 2025-02-05 08:12:20

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R&D占比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规上工业企业超1.4万家,位居全国第1;专精特新“小巨人”236家,国家高企10250家,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省第四座“万亿城市”,东莞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过去一年,东莞扎实开展“投资年”行动,坚决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用有力的经济增长助力高质量发展,积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东莞力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12282.15亿元,同比增长4.6%,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经济大市挑大梁。新的一年,东莞提出,要在助力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助力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强化东莞担当;要把东莞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考量,推动东莞发展保持韧劲、破浪前行;要扎实推动东莞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好开放组合拳,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文化强市建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力新优势纵深参与大湾区建设

今年1月8日,建设中的东莞轨道1号线迎来全线电通的好消息,距离全线通车运营又近了一大步。作为东莞第二条地铁线路,1号线建成后不仅可以与已开通的2号线实现“十”字交叉换乘,未来全线还将与广州、深圳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同时1号线东莞西站、鸿福路站、东城南站等站点还可以换乘穗深城际、佛莞城际、莞惠城际等多条轨道线路,为东莞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带来真正的便利。

东莞独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的几何中心,毗邻港澳,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座一线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包围的城市。近年来,东莞紧密对接广州、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强莞港澳台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一批跨区域交通设施,为大湾区各地通连便利做好基础。据介绍,东莞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引领塑造东莞对外开放新优势。

2024年5月,广东城际再添新成员,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贯通,共同构筑起一条258公里、自东向西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市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湾区东西向主通道。“四线”贯通后,从东莞出发,可快速抵达珠三角多个城市,“轨道上的大湾区”有了具象化表现。

2024年12月,甬莞-莞佛高速公路常平至虎门段延长线工程、甬莞-莞佛高速公路常平至虎门段改扩建工程新联枢纽互通两大工程同步启动建设,为东莞交通“融湾”再迈出关键一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东莞市域高快速路交通网络,改善区域路网结构,促进滨海湾和松山湖片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同时有助于连接珠江东西城市群、推进东莞市与大湾区主要城市互联互通。同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开工,项目总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该工程建成以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座科学城之间车程只要20分钟。

纵深融入大湾区,打造畅联湾区的综合交通网络。2025年,东莞将积极参与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立健全与广深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联手推动一批基础设施、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设,并抓紧落实深圳都市圈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塘厦、凤岗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此外,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与广深轨道交通网络衔接,大力推动深江铁路东莞段、深惠城际凤岗段建设,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与此同时,加快科学城通道二期、莲花山过江通道及东延线、东江通道等项目建设,推进常虎、莞深、广深高速改扩建,增强跨市道路连通能力。

此外,抢抓政策机遇,强化重大平台协同合作。新的一年,东莞将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政策互融互通。在滨海湾新区建设方面,积极深化与前海联动发展,探索与香港共建粤港科创制造开放合作区,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抢抓国家开发区优化调整机遇,争取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滨海湾高新区等扩区升级。

打好科创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月1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东莞开工建设,这是继中国散裂中子源后,东莞迎来的又一大科学装置。作为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该科学装置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也于2024年3月30日在东莞启动建设。这台“超级显微镜”在目前已建成的装置基础上增设科研设备,大幅提升装置研究能力,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两大国之重器强强联手,集群优势越发显著,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2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超过7000人,已完成1700多项课题,成为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科创力量的聚拢,让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有了更十足的创新底气。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是大湾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科创人才正不断在东莞聚拢,为东莞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据统计,由中国科学院支持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形成了800多人的科研团队,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全市人才总量超328万人。在东莞的企业,不仅可以结合东莞的创新基础更好地开展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能依托东莞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配套生产能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也是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依托,要推动产业和科技相互赋能,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具有全链条的产业配套,为企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撑。在东莞,生产所需的绝大多数零部件,能在2小时车程内找到配套企业。据悉,东莞生产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五分之一的毛衣、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和全国近85%的潮玩。此外,东莞拥有34个工业门类,占全国所有41个大类的82.9%。过去一年,东莞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起到很大的关键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五支四特”产业中,主导产业增速较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其中,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智能手表、路由器、充电桩、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1.5%、46.8%、41.1%、35.8%、21.7%、10.9%。

2025年,东莞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东莞将全方位支持以“三大手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稳定生产、加强研发,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组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不断壮大潮流玩具、品牌服饰、定制家居、国货潮品、预制菜等新业态,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

东莞以“三来一补”起家,因外贸而兴、因外贸而强,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过去一年,外贸面临严峻考验和波动,东莞积极作为,通过多项有力举措,打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打通国际物流堵点、创新打造空港中心项目、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组合拳”,稳住了外贸基本盘。

据统计,东莞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外贸依存度达115%,进出口总量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出口接近进口的两倍。2024年,东莞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8万亿元、增长8.3%,彰显出经济韧性强、潜能大。

2025年,东莞提出要全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更大的力度稳外贸稳外资。东莞提出,要全力拓展境内外市场,完善“一国一册”投资指南,加强与境内外合作园区对接,打造一批展销中心,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国”“粤贸全球”等活动,帮助“莞货莞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丰富文化场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Citywalk、特色儿童剧、美术馆之夜、名家书画展……1月11日,“湾区周末IN东莞”首站活动在莞城拉开帷幕,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假日节庆活动和文旅产品,形式多样,让广大市民乐享周末文旅新体验。“湾区周末IN东莞”是东莞创新推出的文旅品牌,要举全市之力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热点、全年都精彩”的文旅发展氛围,把东莞发展为双休日、小长假湾区休闲度假热门目的地,打造“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

1月7日-8日,全面升级的东莞原创大型国乐剧《可园可源》在玉兰大剧院连演4场回馈观众,用文化精品致敬在东莞奋斗的“2亿分之一”,书写着东莞城与人双向奔赴的美好篇章。该剧是继《东莞东》《穿越1839》后,东莞推出的又一部大型音乐舞台剧目。本土原创文艺精品屡结硕果,是东莞文艺创作生机盎然的精彩呈现,有力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此同时,东莞积极推进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市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谋划推进黄旗南麓新型文化场馆集群、东莞国际商务区艺术中心、新体育中心等综合型场馆设施,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用有力举措丰富文化场景。

丰富文化空间和产品供给、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东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有力举措。据介绍,东莞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1+2”政策文件,构建“一镇一品”文旅品牌矩阵,大力引进培育优质文旅产业项目,策划一批现象级潮流文旅体活动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莞游玩。

据介绍,东莞创新推动文化强市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工作,将其作为东莞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样板、再造东莞新名片的有力抓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东莞深入挖掘各镇街独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打造属于各镇街的文化品牌,实现“一镇一品牌”,用文化力量为全市“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此外,东莞深入抓好18个省典型镇、60个省典型村建设,全力优化改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激发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文|余宝珠

图|王俊伟秦小辉莞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