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下浩里既保留了老重庆韵味又不失时尚活力。
重庆因建筑高低错落、交通立体多样被海内外游客称为“8D重庆”。近两年,经过更新改造的下浩里老街逐渐聚拢人气,成为新晋热门打卡点。这次返渝过年,我迫不及待地踏进南滨路旁的下浩里老街,体验一下高楼大厦以外的山城韵味。
下浩里即“下龙门浩”,是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老街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娓娓诉说着重庆的过去与今天。历经“湖广填四川”“重庆开埠”等,历史变迁与人文交融塑造出下浩里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底蕴。法国永兴洋行旧址、比利时大使馆旧址、武昌中华大学旧址等老建筑,为老街添了中西合璧、浪漫古朴的气质。厚重的历史背后,这条百年老街也曾年久失修。近年来,在政府“减、整、留、加”的改造原则下,下浩里重获新生。
修复后的下浩里,仍以青砖、旧瓦、条石为基底,石板路起伏蜿蜒,错综复杂,宛如迷宫。我们按照旅游攻略,先来到“这很重庆”点位打卡,再从1号出入口逐级而下,忽而登高,忽而爬低,左拐右转在小巷里穿行。
与游览平原上的古镇不同,参观建在山上的下浩里,时刻能感受到心跳加速。“这楼,根本爬不完”“重庆会惩罚每个不爱运动的人”……低头一看,脚下的楼梯还刷上了向外来游客“宣告”爬山难度的提示词。
很快,我便找到了传说中的最佳打卡点——一处位于山坡上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一览山城老街的立体和复杂,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影。对面山坡上建筑层层叠叠,仿佛房顶上又长出了房子,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层。下浩里的“解锁”方式有很多,相比匆匆打卡网红路线,我认为,最好是带着一份闲情逸致,漫步溪水步道、山林茶肆旁,发现不同的惊喜。
2024年,重庆接待国内游客4.7亿人次,同比增长12.7%。重庆的文旅兴旺,或许正源于掌握了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密码,让老街逐渐“生长”出新的枝蔓。而返乡的意义,大抵也在于此——在熟悉的土地上,看见时光将沧桑酿成美酒。本报记者徐慧瑶文并摄
这乡有礼
巴蜀之地的美景带不走,但可以带走一些火锅底料或者火锅底料周边。牛油火锅蜡烛、火锅底料冰箱贴、辣椒发卡、火锅香薰……在重庆设计师们的手上,似乎“万物皆可火锅”。无论什么商品,只要融入火锅元素,瞬间就会被赋予热辣滚烫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