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不仅是中国航天的重大突破,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拓展了新边界。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月亮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所特有的神奇吸引力,激发起一代代地球人对浩瀚宇宙展开无限畅想和思考。《月亮之书》循着神话传说和历史脉络,多维展现了人类从望月、拜月到探月、奔月的种种图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史无前例的壮举。该书把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相糅合,在抽丝剥茧中将人与月的“前生今世”娓娓叙说,读来如泛舟于星海,似乎随时可以打捞起月色。
该书首先抛出多个问题,再一一简要解答,阐述了大小、年龄、位置、潮汐等关于月亮的基础知识。在作者看来,除了周而复始的月相变化,“我们的月亮似乎有许多变化的面孔。”譬如“收获季月亮”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傍晚时分的明亮月光有助于农民们收割庄稼;而“猎人月亮”“超级月亮”“蓝月亮”则以巨大著称。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多以照片配图的同类书,《月亮之书》里的大篇幅图片均由插画艺术家绘制,画面简洁、概括,色彩明快、丰盈,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翻阅其间,不时被其重塑文本内容的表现力所震撼。
古人望月,或舞或歌,不乏奇思妙想,如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所赋予月亮的形象可谓荒谬,却也由此而促成了想象与创造力的“绽放”。书里列举了嫦娥、基拉、露娜、塞勒涅、钱德拉等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月神”,这些神祇个性鲜明,且往往与传奇故事相伴,极富浪漫色彩,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符号。而把人文历史艺术与天文科学事实有机交融,也是《月亮之书》的一大特色,读者在感受到人文、科学互动关联之魅力的同时,亦能从中得到科学求实、人文情怀的双重收获。
月亮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无尽想象,也影响着人类生活。它是艺术、建筑的灵感来源,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在戏剧和电影中拥有特殊地位。在西方世界,人们甚至曾经相信月亮的变化会引发精神错乱。对此,作者通过剖析若干个典型案例表示:“也许这一切都与统计学有关,而无关乎神经错乱。”美丽的满月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夜晚出门,而哪怕比以往稍微多一点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导致犯罪、事故和伤害的小幅增加。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寓言和幻想小说中梦想着月球旅行,直到有一天,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该书从望远镜测绘、火箭革命、太空竞赛、无人航天器、登月等层面着重描写了人类对月亮永无止境的探索历程。虽然“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至今没有再次踏足月球,但探索之旅仍在持续。中国探月工程(CLEP)又称“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起的一系列探月任务的总称,发射的航天器包括月球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飞越器、返回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无人月球轨道器“嫦娥一号”,而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成功从月背“挖土”归来……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中华儿女的“奔月之梦”绝对值得期待!
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阅读《月亮之书》,我感慨于人类对月亮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即便如此,月亮仍对人类保持一种神秘的特质,这也意味着我们还会继续了解它、探索它。也许有一天,人类可以实现真正的月球旅行。
未来,我们相约“月亮之上”!
作者:刘学正编辑:徐征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