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嵩昱评《唐·李世民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在书法世界中探寻李世民

多彩贵州网 2025-02-06 09:49:39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张思渝)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书法造诣亦十分深厚。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李世民的书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审美的光芒。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嵩昱认为,由洪亮主编,李晶、彭庆阳撰写的《唐·李世民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李世民的书论,为读者揭示了其书法艺术的精髓与魅力。

何嵩昱从撰写视角、内容深度以及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对《唐·李世民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一书进行评价。她谈到,本书是对李世民书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书中不仅对李世民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等书论进行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还结合历史背景和书法发展脉络,对书论中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作者不仅与前人成果进行充分对话,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书法线条的筋骨血肉方面,作者的分析尤为深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的内涵,也为书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书中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何嵩昱说,作者通过实验求证的方式,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实践,探索书法理论中的抽象概念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得以体现。书法理论中常常包含大量比喻性的描述,如“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等,这些描述生动形象,但也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比喻转化为具体的书法实践,一直是书法研究中的难点。本书作者通过实验求证的方法,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实地操作,如带领团队成员到沙滩上,使用不同大小的锥子、钢丝、竹筷、木棒等工具,在沙地上书写不同字体,体验“锥画沙”的实际效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抽象的书法理论变得生动具体。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加深了对书论的理解,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何嵩昱看来,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作者通过“解析与图文互证”的方法,将古代书论中的比喻性描述与具体图例相结合,将李世民的书论与大量的书法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使抽象的书论文字与具体的书法形态相互印证。这种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破解了传统书论中文字阐释的难题,也为书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书法艺术的抽象概念,清晰地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唐·李世民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是一部集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书法研究著作。其创新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使其成为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读之作。”何嵩昱评价,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李世民的书论,也为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书中丰富的书法作品图片和精美的装帧设计,更是让读者的阅读过程变为了一场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

一审:郭邱磊

二审:陈李育

三审:张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