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一段对话,说:
“唉,现在的媳妇,你还希望她对你孝顺么?真不会有的了。家无主,扫帚倒竖,乱七八糟,家庭就有名无实了。我并不是顽固的人,我总觉得女人的责任就是管家,现在要你们孝顺我们,我没有这个梦想了,你们对你们的丈夫总要服侍得他们称心的。”
其实很真实。
很多新媳妇走进婆家门,首先得到的不是婆婆的尊重、接纳,而是被立个人的规矩。从而为将来的冲突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然了,一段关系的好坏并不由哪一方而决定,让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许多新时代女性,她们也真的很自私,很双标。
比如身边有个女性朋友,她有一个男孩,其实带孩子有多磨人,有多熬人,过来人最知道。所以我也不能否定她的辛苦与操劳。于是她无数次很认真地撂出话来:等她儿子长大结婚,有能力就生,能自己带就生,否则建议丁克,反正自己是一分钟的孩子也不想带了。自己带一个孩子操劳了大半辈子,老了也该过点自己的生活了。如果有钱将来就给点,没钱就算。
至于自私,双标在哪里?是她从未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过公婆,明知道婆婆身体不好,一直依然是过分的、残忍的,压榨着公婆的最后一点价值。
力出了,钱给了,有一点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不合她心意的地方,便只剩下攻击、挑剔和怨恨了。
所以有些是是非非,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听信一面之词。有些人的理,只是自己的理。
不过客观来说,婆媳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说实话,不外乎三点!
1、干涉。
是婆婆没能明白,儿媳走进家门,应该有她自己的生活,也应该有她自己的空间。也是儿媳没能明白,结婚以后自己就是个大人了,应该独立领去自己的家庭,从此与婆婆在生活上分开,婆婆也应该有婆婆的生活。
所以正因为大家都拎不清这一点,才会导致在生活上互相越界,非要对对方的生活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掺杂进去。
接下来自然就有了意志上的碰撞,生活上的摩擦,久而久之,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下来,最后致使婆媳关系越来越紧张。
情绪一旦发生,偏见一旦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
在生活上分不开,没有界限感,一定会越搅越乱,总有爆发的时候。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做主,全权做主自己生活的权利。
2、贪念。
大多数儿媳对婆婆的不满,根本原因只有一点,想贪好处但是贪不到,或者没有贪到自己的期望。
比如带孩子这件事,她不会真的想成“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反过来只会有理所应当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背后,所代表的实质性行为,就是在贪婆婆的好处,从而来获得自己的轻松和方便。
如果你能做到真正的独立,靠自己撑得起婚姻生活的内容,就不会再有“绑架”婆婆的行为,对婆婆就会当成特殊的客人,不计较感情,不较真做事。
往往在开始谈情分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动了贪念。而不是淡然、坦然地看待情分这种事。
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她认为婆婆的付出是应该的,贪婆婆的好处是应该的,就足以使她对婆婆恨之入骨。
3、情感。
这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忘记了,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所相处的对象,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情感,不可理解的情感。
比如说,婆婆不喜欢儿媳,无关儿媳的条件、长相和行为,在感觉上就是不喜欢,而且怎么都喜欢不上。那么她对儿媳,是不是就会表现出一些淡漠和挑剔?反过来也是一样,也有怎么都喜欢不上婆婆的儿媳。
这种不喜欢,并不完全是因为行为、性格和相貌,更多还有磁场上的相斥。
又或者是婆媳之间,都会争风吃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会发生的隐秘情况。所以就不可能做到,心甘情愿、真心实意。
假使婆婆对儿媳,就是有一种说不清楚,莫名其妙的喜欢,那也会随之发生一种特别的包容。另外在付出这件事上,也根本不会计较,会心甘情愿地为其做很多的事情,分担很多的家务。
说在最后的话,要想婆媳关系和睦,首先的前提是什么?两个人的“人”不能出现问题,然后最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态度,能够正确认识到婆媳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比如,不会把婆媳关系看得太重,能认识到,婆媳关系只是从夫妻关系沿伸出去的一种关系。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只是一种关系。如果能只当成一种关系去维持,去处理,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较真了。
同时,也就不会再发生特别的期待了。许多婆媳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为期待太高所致,你想对方做到怎么样怎么样,然而对方一定达不到你的全部预设。接下来,你就会失望,就会有情绪。
所以特别的宽容,前提是对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而后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凡事差不多就行,面子上说的过去就行。人简单了,关系就简单了。
--END--
现在女人可以不结婚就能生孩子,没有婚姻没有家庭哪里还有什么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