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发红包是春节少不了的仪式感,但压岁钱应该由谁保管?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5.8%的受访者认为应由家长代为保管,50.5%的受访者建议在家长监督下由孩子自己合理支配。
压岁钱“谁来管”确实是一个问题,在选择面前,态度近乎对立,孩子们希望“自己的节日礼物”自己有权自主支配,家长则希望由家长统一管理或者由家长监督下由孩子合理支配,调查结果表明,支持后者观点的比例还是占据多数,这样更让“谁来管”成为一道让人关注的节后成长话题。
孩子压岁钱“谁来管”为何引发聚焦?关键原因是担心压岁钱在孩子手中失去“缰绳”,成为影响健康成长的“烫手山芋”。现实中,压岁钱的主要指向对象是未成年孩子,他们大部分缺乏科学理财能力,如果不加监管引导随意开支,确实容易造成大手大脚浪费、不健康消费行为习惯、产生攀比拜金等行为畸形。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压岁钱滋生“成长隐忧”,主要根源是压岁钱的管理使用方面出了问题。这与“谁来管”并不是必然关系。如果孩子平时节约意识强,自立自主能力和行为辨别能力及理财意识到位,孩子自主管理压岁钱不仅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更能充分发挥压岁钱作用起到应有的“压岁”意义。但如果孩子理财能力不足,消费行为习惯不理性,平时生活习惯不科学,再加上家长教育引导不到位,孩子认识不到“压岁钱”的意义,也做不到科学使用,更不能服从家长管理,那么即便“家长统管”又能如何?恐怕只能会激发家庭“压岁钱冲突风波”,结果得不偿失,毫无益处可言,更遑论家长监督孩子科学支配使用压岁钱了,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压岁钱更有可能演化成为影响健康成长的“压岁劫”。
因而,压岁钱“谁来管”不是根本问题,如何“管得好”才是重点和关键。如果家长、学校和社会主动而为,科学干预引导,“管好”压岁钱,“压岁钱担忧”也就自然了无踪迹。
一方面,要科学宣传“压岁”的美好祝愿寓意和长辈关爱亲情。要通过开设专题教育课、强化亲子沟通、广泛宣传“压岁”的来历和文化寓意等,让所有孩子都认识和了解长辈发“压岁钱”传统习俗的美好寓意,认识到“压岁压祟”承载的长辈亲情祝愿,孩子们自然会把“压岁”作为文化仪式感和亲情充盈的载体,而不会出现盲目攀比、随意浪费等畸形了。
另一方面,家校要合力上好“尊重+沟通+指引”的“压岁钱管理课”。老师、家长和社会媒介可以深入宣传推出用好压岁钱“暖情方案”,鼓励孩子用压岁钱购买“压岁书”“压岁文具”“情馈长辈礼品”等,把“压岁钱”用到正地方,让压岁钱消费充满积极向上的暖意力量。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密切配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在尊重孩子权益和愿望基础上,充分用好亲子沟通、师生沟通、学生沟通交流载体,平等交流科学合理使用压岁钱的主张建议,并开展好挥霍浪费、随意消费“算后果账”式成长警示教育,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选择,在消费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更加阳光健康和行为积极,压岁钱的“压岁”意义会更凸显,何至于出现“谁来管”争议和“管不好”式成长矛盾问题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