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奔腾不息,国际贸易往来紧密如织。遗憾的是,贸易战与关税战的阴霾不时笼罩全球经济的天空。近年来,个别国家不顾市场规则,肆意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企图通过贸易战、关税战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行为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巨大冲击。正如我国外交部在2月5日例行记者会上针对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时指出的:“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施压威胁对中国更是行不通。
从经济学专业角度剖析,贸易战和关税战完全是逆全球化的经济行为,就如同逆水行舟,与国际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贸易保护主义一旦实施,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就会受阻,企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市场活力与竞争力也随之被削弱。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看似保护了本国相关产业,实则是“薅”本国消费者的羊毛。关税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物价飞涨,大家不得不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而贸易伙伴国也不会坐以待毙,往往会采取反制措施,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双方贸易规模不断缩水,经济增长的脚步也被拖慢。
回顾历史,贸易战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20世纪30年代,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沼,为了自救,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这一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其他国家纷纷报复性加征关税,全球贸易额瞬间雪崩式下降,世界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数据显示,法案实施后的短短几年,美国进口额骤降66%,出口额暴跌61%,全球贸易体系遭受重创,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久久不散。
如今,面对一些国家发起的贸易战和关税战,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坚定。外交部多次强调,中国不愿打贸易战,但也绝不怕打贸易战。这份底气与自信,从最新的经济数据中可见一斑。
先看对外贸易,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令人振奋:202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稳稳捍卫住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的贸易联系,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2024年我国外贸实现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接连跨越42万亿、43万亿两个大关,比2020年增加了11.63万亿元,增量是“十三五”期间5年增量的1.5倍。从出口来看,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增长动能灵活转换,市场多元且稳定。从进口来看,我国进口18.39万亿元,增长2.3%,进口增速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继续稳居第二大进口国。这些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示出中国外贸在外部贸易压力下的强劲韧性。
庞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堡垒。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消费市场潜力无限。哪怕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也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拓展国内市场维持生产经营。再加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市场的活力。
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的又一强大优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超强。这就好比一个装备齐全的超级工厂,面对贸易限制能够迅速调整生产布局,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以芯片领域为例,尽管受到外部技术封锁,但中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部分芯片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减少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凭借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59.4%;高技术产品增势迅猛,更多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加速走向国际市场,我国出口集成电路增长18.7%,平板显示模组增长18.1%,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增长60.1%。
在吸引外资方面,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众多跨国公司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开放与发展不仅符合自身利益,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贸易战和关税战的阴霾下,中国将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坚信,任何施压和威胁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经济必将在风雨洗礼中更加稳健、更加繁荣。而那些妄图通过贸易战、关税战来遏制中国发展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维护开放、包容、公平的全球贸易秩序,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