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
乾清宫点亮金匾的场景
乾清宫内的毗卢帽建筑
乾清宫位于故宫中轴线上,是内廷区域的首座宫殿。乾清宫在明清时期的主要功能,为帝王寝宫及日常理政场所。乾清宫不仅造型雄伟,一系建筑细节如三交六椀菱花纹饰门窗、“正大光明”匾额及下方的五条金龙、楠木胎金漆面九龙纹宝座及屏风、毗卢帽等,蕴含了丰富的古代建筑艺术、文化和历史内涵。
乾清宫隔扇,属于我国传统建筑一种门的样式。其主要功能,除了作为室内外交通的联系纽带外,还具有分割空间、采光通风及装饰等作用。从构造角度而言,乾清宫隔扇主要由外框、隔心、裙板、绦环板组成,而外框由竖向的边挺(门窗两侧的边料)和横向的抹头组成。乾清宫隔扇的抹头有六个,属于紫禁城古建筑隔扇的最高等级样式。
乾清宫槛窗,属于我国传统的一种窗样式,主要功能即采光、通风及装饰。其上半部分与隔扇做法相同,下部的裙板及以下部分被槛墙(矮墙)取代。
乾清宫隔扇、槛窗的隔心采用三交六椀菱花纹饰,这是紫禁城门窗纹饰的最高等级样式。这种纹饰的具体做法特点为:在同一立面内,三根棂条交汇于一点,这点位于各棂条中心;各棂条将立面分成六等分;每根棂条边界做成菱花纹形状,六个等分合成“六椀”,整体给人一种规整的几何图锦感觉。
乾清宫的隔扇、槛窗边挺的看面四角,均安装有铜片状装饰件,其名称为“面叶”。面叶上,鎏金铜片紧贴边挺的外轮廓,将边挺包裹;铜片周边,用金色小泡头钉子固定在边挺上;铜片表面,有金龙在祥云中逐火珠图案,称为“鈶钑(sìsà)”。总体来看,面叶色彩鲜明,纹饰精美,凸显皇家装饰的奢华精细之美。当然,除了装饰功能外,面叶还有实用功能:在隔扇、槛窗的构件连接处用铜质构件保护,有利于避免这些构件之间的榫卯连接松动或脱离。
乾清宫室内正中上方,悬挂有一块匾额,上面有金色“正大光明”字样。这四个字源于《周易》,意为:帝王走上承前启后的光明正道。
匾额的右边为康熙帝刻跋,以及“广运之宝”印文;左边为乾隆帝刻跋,以及“太上皇帝之宝”印文。康熙帝刻跋内容为:“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四字……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这句话说明:“正大光明”为顺治御书,为子孙治国法则。康熙帝下旨将此文字刻石,以永久保存。乾隆帝的刻跋则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如今这块匾额的文字,是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为太上皇),乾清宫火灾重建后,重新从康熙年镌刻的石板上拓取的。
匾额下方的走马板上,绘制有五条造型各异、威威霸气的云龙,从左至右(从西向东)分别为:右侧升龙、右侧降龙、坐龙(龙为直立端坐状)、左侧降龙、左侧升龙。其中,坐龙上方有宝珠,内刻繁体“圣”字,以表皇权。
“正大光明”匾额及下部走马板的重要视觉特色,即为“点亮金匾”。冬至日是古人极其重视的节日,而乾清宫在每年冬至时,会出现一番奇特的景象:在正午前后,大殿内“正大光明”匾额及下方的五条金龙,会由西向东依次被点亮,发出金色的光芒。具体而言:在正午前,太阳位置在乾清宫的东南侧,阳光的照射方向为西北向,“明”字及西边的龙首先被点亮;在正午时,太阳的位置在乾清宫的正南侧,阳光照射的方向为北向,“光”字、“大”字及下方正中的龙被点亮;正午后,太阳的位置在乾清宫的西南侧,阳光照射的方向为东北向,“正”字及下方最东侧的龙被点亮。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点亮”,不是阳光直射结果,而是通过地面金砖对阳光的反射形成。金砖产自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窑村,烧造、铺墁工艺极其苛刻,表面浸有桐油。乾清宫室内地面金砖在阳光照射下,可将阳光反射到匾额及走马板上,产生视觉奇观。
乾清宫内正中位置安设有宝座、屏风,均包含大量精美雕刻的龙纹,且均坐落在须弥座底座上。乾清宫宝座为楠木胎金漆面饰,长约1.40米,宽约0.97米,高约1.70米。座面之上,九条龙缠绕在六根立柱上,展现出不容置疑的王者之气。其中,宝座的正中最上方的龙正立状,面对前方,张牙舞爪,极显威严。宝座背板正中,镶嵌有长方形板。板周边凸雕卷草纹饰,内浮雕云龙纹,此龙的龙头傲视前方,气势非凡。座面之下,为须弥座样式腿足,腿间的牙板刻有兽面纹和云蝠纹,并嵌有宝石若干;腿足下方,又有须弥座样式的底座支撑。宝座前面,还有脚踏,纹饰精美。
宝座后的楠木胎金漆屏风长约4.31米,宽约0.82米,高约3.35米。屏风共有五扇,立于嵌宝石的须弥座基座上。每扇屏风上部镶嵌有楣板,楣板上部镂刻行龙纹;屏风芯凸雕双龙戏珠纹,中心刻训诫铭文,下方刻寿山纹;屏风下部为绦环板,上刻浮雕云龙纹。
需要说明的是:须弥座是宫中极其重要的建筑装饰。须弥座约在东汉初期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最初用于佛像座。“须弥”为梵语音译,指的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世界中心,象征高贵、稳固和中心地位。紫禁城里,须弥座基座用于大量建筑、家具、陈设的底座,以突出庄严而又显赫的氛围。相应的,乾清宫宝座、屏风采用须弥座底座样式,不仅使其凸显雍容气质和非凡地位,还表达了古代帝王巩固统治的愿望。
乾清宫宝座两侧门上方,有一个悬挑的建筑装饰造型,这种建筑装饰被称为“毗卢帽”,是一种糅入佛教纹饰的建筑装饰形式。其主要用途,是为了凸显皇家地位及高贵华丽的环境氛围。
该毗卢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位于斗拱以上,立面外观恰似唐僧帽“同款”法帽:两端略微外翘,中间雕刻游龙及祥云纹,顶部轮廓为心形及灵芝形如意纹,总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又尊贵的视觉效果;下部分由斗拱、檐枋、花板、垂莲柱等构件组成,类似于古建筑垂花门的做法。“毗卢”又可称“毗罗”,是毗卢遮那佛的简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意为光明遍照。乾清宫采用的毗卢帽样式,不仅造型豪华、工艺精湛,而且还烘托了浓厚、庄重的建筑氛围。图片提供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