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吃货
一座城市的苏醒从一顿早餐开始。昨天(2月5日),节后开工第一天,杭城的早餐店开始回归了。
刘师傅和卢阿姨经营的夫妻店“面食小店”成了三里亭农贸市场周边第一批开门的早餐店之一。
“这里是‘早餐一条街’,有十几家早餐店。不过,这几天大家能选的早餐种类不多,今天我们店和隔壁的生煎包店开张了,其他老板估计要初十之后才回来。”
刘师傅和卢阿姨经营的小店门面不大,卖的东西却很齐全,有常见的包子、馒头、煎饼,也有椰丝面包、香脆芝麻饼等偏西式的点心,主打手工现做。价格也都不贵,单价几乎没有超过2元的,多买还有优惠。
头一天开张,小店门口挤满了人。
“十几天没干活,我手都生了,把韭菜饼做大了一圈,一锅都放不下几个,哎呀,费油费油。”忙着煎饼的刘师傅微笑着嘟囔。
10点半一过,客人渐渐少下来。一早上,“面食小店”卖了七八十个馒头和包子,四五十张煎饼。
夫妻俩终于得空能和记者聊一会儿。
两口子都是安徽六安人,在杭州开了7年早餐店。年前,咬咬牙给自己放了假,1月23日就回了老家,年初六急急忙忙赶回杭州,买菜、搞卫生,准备初八一早开张。
“满打满算,在六安也就12天吧,其实挺舍不得走,但没办法,这边的店面交着房租,多休一天就要搭进去不少钱。”
“除了房租外,急忙赶回来也是为了守住老主顾,多做点回头生意,开店容易守店难。”卢阿姨说对一家早餐店来讲,只要年头灯一亮起来,灶头一开起来,就意味着要忙到年底,一天都不能停,“停停歇歇的,哪个老主顾愿意来?”
所以,去年一整年,夫妻俩都没回过老家,春节团聚也匆匆结束。今天起,他们又过起了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揉面,晚上8点关店的日子。
“睡不好,确实比较辛苦,但值得。”刘师傅说,家里两个儿子,大儿子考上了芜湖的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小儿子在六安上小学,成绩也不错,“赚钱都是为了两个小子和家里的老人。”
卢阿姨也说,在老家过年这几天很短也很宝贵,他们陪着父母赶了大集,和两个儿子在家聊了又聊,堆在身上的疲惫全都没了。
“在老家,饭是父母做的,家务活是大儿子干的,我们不用这么早起,也不用这么晚睡,很舒服,但只有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采访末尾,卢阿姨还不忘给自己的早餐店打广告——所售面点均为手工现做,比机器打出来的更加劲道,欢迎大家品尝。
春节前,“江西小炒”从浙江回老家,愁坏了不少浙江人。记者也问了杭州十余家江西小炒店,不少老板都说,年初十或是元宵后才开门营业。
好消息是,也有一批“江西小炒”赶在大家开工的日子,急急忙忙回归。
中午12点,老陈刚从回杭的车上下来,紧赶慢赶去了店里。
“儿子开了一夜的车,很累,让他回去休息了,我过来搞下卫生。”老陈对潮新闻记者说。
今年58岁的老陈是江西鄱阳人,他们一家人在杭州临平北秀向阳苑西区门口经营一家江西小炒店,他负责买菜、配菜,妻子打扫卫生,90后的儿子是厨师。
“陈师傅,开门了?”
老陈刚把店门推开,住在附近的小伙子就凑上来问。
老陈摆了摆手:“今天刚回来,还开不了,明天开。”
“本来是打算今天一早就开门营业,哪晓得路上这么堵啊。”老陈说,“从江西到杭州开了十几个小时,晚上在服务区又休息了几个小时,今天接近中午才到。”
前天,吃过午饭后,老陈就把腌好的腊肉、提前备好的年糕等,全部打包塞进后备箱:“这些都是老客点名要吃的江西特色菜。新鲜腊肉用藜蒿一炒,很多人都喜欢。”
原本他们打算初七下午出发,晚上到杭州,初八一早就能开门,没想到堵车堵得今天开门也来不及了。
“年前还没关门的时候,很多客人说初八开始上班,让我们早点回来开门。腊月廿四回老家后,也有好几个客人打电话问我们什么时候开门。”
老陈说,虽然开店时间不长,但感觉大家还是挺喜欢江西小炒的。
走进老陈的店里,一个大冰柜映入眼帘,这是每家江西小炒的标配。老陈一边擦拭着冰柜,一边和记者聊起在杭州的生活。
老陈一家都是2010年来杭州的,他在一家食堂做配菜工作,儿子在饭店做厨师。靠着打拼,前几年一家人在杭州买了房。
“我们镇上就有好几万人在杭州,家里也有很多亲戚在杭州工作,有开饭店的,做工程的,上班的,当时我们也跟着来了杭州。”老陈说,杭州收入高,生活也方便,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去年9月,老陈的弟弟出于身体原因,准备把饭店转手,老陈一家就接下了这家“江西小炒”。
“儿子当了十几年厨师,菜烧得好,我和他妈也能在店里帮帮忙。自己开店虽然是辛苦多了,但赚得也多些,为了养家糊口嘛。”老陈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
“店里生意还可以,周边很多居民、上班族都会来吃,有江西老乡,还有安徽、湖南、浙江本地人。因为对面就是电车充电站,中午还有很多网约车司机来吃盖浇饭的。”老陈说,经营好饭店,就要做好口碑,食材新鲜,口味好,回头客自然就多了。
“新的一年又要开始喽。”老陈望着店里说:“4月准备把店里再装修一下,装得漂亮点。”
老陈朴素得讲不出新年愿望,他说,希望生意越来越好,一家人守好这家店,把日子过好,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