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金阿根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远近都闻锣鼓声,村村搭台做戏文。”
不知道家乡人为什么把演戏叫“做戏文”,看戏说是“看戏文”?我小时候的春节,村村演戏文,家家邀亲戚。从正月初五开始,到元宵节达到高峰。乡间有句话叫“做戏做到二月,拜年拜到麦熟”。
其实各村的热心人,从旧年腊月就张罗开了。因为春节期间差不多每个村子都要演几场戏,所以年前就需定好戏班子。挑头的几个村民,选个村里最大的道地搭戏台。讲究的铺上结结实实的台板,没条件的用几只稻桶翻转拼成。上面搭的棚子用竹篾或油布遮盖。有的在家庙或祠堂里的戏台演出,更多的是在村里最大的道地上。那时没电灯,在台中央或台柱两侧挂上气灯。这种灯加的是煤油,中间有个尼龙状的气灯泡,打足气点上火,套上玻璃罩壳,发出白色灯光夜间犹如白昼。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老家演的大多是缠缠绵绵的越剧,什么“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而主打武戏的绍剧,大多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保家卫国,以身殉职的轰轰烈烈场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纷纷成立剧团,我老家就有城厢镇的东门剧团、新塘剧团、新朱剧团这些民间组织。这些剧团可以从下午演到晚上,不收费用只供晚餐和点心。演出的大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何文秀》《碧玉簪》等越剧。靠近绍兴江桥镇的村子,也有请绍兴的同村绍剧团、同兴绍剧团,六龄童、七龄童、汪小奎、萧昌仁、陈岳皋等名角儿也到场演出,有《曹彩娥破火门阵》《杨家将》《三打白骨精》等,他们是收费的,钱是村民凑份子的。有日场夜场连轴转,每个村演两三天多则五六天,这里结束那里去演,少男少女到处赶场。我小时候也和小伙伴们结伴忙于赶场,一听到绍兴同兴或同村的绍剧团就会赶去,但年龄小不敢站戏台前,否则会被挤倒,又因个子矮小站后面看不到,只得站在两根台柱旁,被人称为“抱台柱脚”。
戏场周围活跃着小贩们,好似北方人的庙会赶集和南方人开“物资交流会”,卖甘蔗、桔子、花生、捧糖、牛皮糖、还有一串串糖葫芦,引得孩子们驻足不前,大人们此刻为了能集中精力看戏,往往有求必应掏钱购买。
凡是村上演戏,早早通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来看戏,主人好酒好菜款待,路远的留宿,每户人家都聚集不少人,显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种演戏,几乎忙碌整个正月。
如今,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艺术团,村村有文化礼堂,灯光下音乐响起,就有“村晚”文化娱乐活动。怀旧的村民还会在春节期间搭台,请民间草台班演上几天几夜的戏,过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