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苏雅)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精准调控植物激素赤霉素到最佳中等水平,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同时提高水稻的碱-热抗性和产量。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地盐碱化加剧,一些作物出现减产现象。此前,科学家通过寻找“绿色革命”基因,实现了水稻和小麦的半矮化育种,赋予它们抗倒伏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林尤舜团队合作,历时6年,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碱-热抗性基因ATT1和ATT2,并阐明了它们调控耐盐碱、耐热的新机制——调控赤霉素的合成。
当半矮秆“绿色革命”水稻的赤霉素含量提升至最佳中等水平时,产量能进一步提高。而当植株处于逆境条件下,内源活性赤霉素水平会降低,精准调控赤霉素水平可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胁迫带来的产量损失。
科研团队表示,这些方法不仅能维持作物在盐碱、高温等不利环境下的产量稳定,在正常的田间种植条件下也能进一步提高谷物产量,有望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育种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