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粲然
《马可·波罗》陈舜臣著田建国黄博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本华裔小说家陈舜臣(1924-2015)
国际史学界对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行迹真伪的看法,由于资料缺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不妨碍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基于《马可·波罗行纪》驰骋想象力,创作小说。他的《马可·波罗》1978年开始在日本的《大众读物》连载,后成书。全书由10个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均分为7节,既形成系列又独立成篇,故事节奏明快,传奇色彩浓厚。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历史小说,不如说是基于马可·波罗传奇经历虚构出来的一本中国奇谈。
故事发生在元朝建立初年和南宋败亡交织的历史时期。小说中,马可·波罗深受忽必烈信任,经常承担搜集各地民间信息的秘密任务。在忽必烈的派遣下,他的足迹遍及杭州、绍兴、泉州、岳阳、西安、景德镇、襄阳(书中均用古地名)以及域外南越等地。在宋元鼎革之际,主人公马可·波罗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观察和经历了掘毁南宋历代帝陵、南宋流亡政权兵败崖山、元军征伐日本等重大历史事件,着力描绘了大历史下种种人物和势力的所思所想所为,将历史的复杂面貌和人物的奇异光谱,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陈舜臣的叙述中,既有元朝权臣喇嘛的私欲掠夺,也有南宋降将改换门庭后的纠结暗曲;既刻画了文天祥威武不屈的以身殉道,也描绘了民间不同势力规避风险的亡命和努力……小说笔法细腻,篇章中常常出现聪慧美丽勇敢的女子形象,也夹杂着蒙汉、中日民族矛盾中的奇异纠缠。10个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却能将虚构的民间传奇人物线索,叠套在马可·波罗的神秘使命之中,双重的悬念牵着读者进入波澜起伏的情节,环环相扣,跌宕多姿,在终末之处迅即揭开底牌,出人意料而绝不令人感到拖泥带水。
陈舜臣的小说《马可·波罗》由于其多重跨文明特性,增添了扑朔迷离的陌生化效果。首先,主人公马可·波罗来自意大利,他与忽必烈的关系及其在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遭遇的奇异事件,加上围绕《马可·波罗行纪》本身的真实性争议,都给作品增加了传奇色彩;其次,元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中国本土生活的强行切入,也为传统中国文学叙事增添了新的元素;第三,陈舜臣基于日本作家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观察,丰富了中国读者的跨文化阅读经验。凡此种种,都给作者虚构历史故事以极大便利,并使读者陷入重重阅读诱惑,增加了新奇迷幻的阅读体验。
陈舜臣在小说写作中,有意识地选取了元朝军队第二次远征日本的情节,同时,还描述了日本幕府对中国高僧的倚重,在作品中着重突出了日本元素。这一切,都体现了他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吸引日本读者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纵观陈舜臣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很多作品都离不开中国题材,这既是他得天独厚的华裔身份所决定的,也是他与时代同行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陈舜臣就开始到中国长途旅行,足迹遍及北京、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等地,写作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游记和随笔。1978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也历史性地访问了日本,这些都激起了日本人的中国想象。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陈舜臣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马可·波罗》绝非偶然,他的写作,满足了日本民众的心理需要,也汇入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洪流。正如他自己表示的:“我写中国历史,是为了‘订正’那些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误解。我的历史故事是用中国式的思维写给日本读者的。”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也曾说:“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马可·波罗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个历史的传奇。为了连接起历史的断点和共同记忆的链条,历史学家持续付出皓首穷经的努力。而这些断点和争议之处,往往是文学起飞的地方。(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