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逝世200周年,在《浮生六记》里发现日常的价值

新华报业网 2025-02-07 09:31:25

今年是清代文人沈复逝世200周年。这位以《浮生六记》闻名于世的才子,虽一生坎坷,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生活札记,从中可探寻到一种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坎坷与诗意。沈复出身于一个幕僚家庭,一生未曾参加科举,以卖画、做幕僚为生。他随父亲游历各地,后因家庭变故,与妻子陈芸四处漂泊,历经磨难。《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后两卷已佚)。书中记录了他与妻子陈芸的爱情、家庭生活的点滴、游历四方的见闻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沈复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跳脱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在《浪游记快》中,他以幕僚身份周旋于官场,却始终保持着“画师”的自我定位。这种职业选择折射出乾嘉时期江南文人生态的变迁——随着盐商阶层的崛起,书画交易、园林设计等新兴职业为士人提供了“非科举生存”的可能。正如《浮生六记》中记载的卖画经历,沈复将艺术创作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恰恰是江南市民社会逐步形成的生动注脚。

相较于《影梅庵忆语》的悼亡悲情,沈复对婚姻生活的记录更具革命性。他笔下的陈芸不仅是“闺中良伴”,更是共赏沧浪亭月色、同议李杜诗篇的精神知己。书中大胆披露妻子主动索读《西厢》的情节,以及两人借贷度日仍坚持收藏破书残画的细节,构建起超越传统“举案齐眉”模式的伴侣关系。这种对婚姻中智性交流与审美共情的强调,在礼教森严的清代堪称异数。

作为苏州人,沈复的笔下自然少不了江苏的风土人情。《浮生六记》中的江苏元素,既是地理的印记,也是文化的符号,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

首先,苏州的园林与市井生活是书中重要的背景。沈复与妻子陈芸的爱情故事,大多发生在苏州的庭院与街巷之间。他们曾在沧浪亭赏月,在拙政园品茶,在虎丘踏青。苏州的园林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场景,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沈复笔下的苏州,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也有“市井烟火”的热闹,这种对比让苏州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江苏的饮食文化也在书中有所体现。沈复与陈芸的生活虽不富裕,却极富情趣。他们自制花茶,用荷花蕊泡茶,以梅子酿酒,甚至用豆腐皮包裹花瓣制成“花馔”。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江苏饮食的精致,也体现了沈复夫妇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力。

江苏的文人传统在书中也有所体现。沈复虽未能在科举中取得功名,但他深受江南文人文化的影响。他爱书画,喜游历,常与友人吟诗作对,这种文人雅趣贯穿了《浮生六记》的始终。

近年来,《浮生六记》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包括昆曲、黄梅戏和小剧场京剧等多个剧种,与当代观众连接。

沈复在《浮生六记》里写道:“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通过对沈复及其作品的回顾,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过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以更加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见”身边的风景和情感,沈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鼓励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滋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