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官,我正常骑电动车过马路,那孩子突然转向把我撞倒,他父母还倒打一耙,说是我的错……”原告小丽(化名)情绪激动,泪水夺眶而出。被告东东(化名)的父母也不甘示弱,大声反驳:“你就没错?你是成年人,我们家孩子才是受害者,怎么能全怪我们!”
谁也没想到,一次平常的上学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两个家庭原本的平静,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武汉东西湖法院走马岭人民法庭副庭长李金文已审理近两千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但这次案件当事人双方的过激反应,让他格外忧心后续审理对他们的影响。
现场监控视频还原事故经过:早高峰时段,小丽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东东骑自行车去学校。在一个十字路口,小丽可能因着急未注意到红灯已然亮起,而东东在绿灯方向车辆驶入路口时,担心被撞,突然从路中间向右转向,从直行变为右转。此时,按照绿灯正常行驶的小丽驾驶电动车来到此处,东东的突然转向导致两人相撞,双双倒地。经鉴定,小丽手臂骨折,构成十级伤残。交警认定,东东负事故全部责任,小丽无责。
庭审时东东的父母坚称孩子不应担全责,指责小丽是想讹钱。这让小丽情绪彻底失控,哭诉自己正常行驶却被撞倒,不仅没得到道歉,还遭污蔑。
庭审结束后,法官李金文深入分析双方行为和心理,多次沟通调解。他发现,小丽性格柔弱,被东东父母言语刺激后满心委屈,受伤后无法工作,家庭重担落在爱人身上,让她对家庭深感愧疚,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与法官交流时常常痛哭。不过,同为母亲的小丽,体谅东东年纪小,不愿让他承受太大压力,愿意降低赔偿金额,希望调解解决。
反观东东一家,因事故面临高额赔偿,本就普通的家庭经济愈发紧张。父亲愁眉不展,一根接一根抽烟;母亲唉声叹气:“要赔十几万,哪有这么多钱!”懂事的东东拿出积攒许久的几千元压岁钱,却被妈妈一把推开。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东东,因长期自责,出现掉头发、失眠、上课走神等症状,还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家庭经济压力、孩子患病,让东东父母坚信小丽是小伤大治、过度医疗,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东东一方对小丽的诉求全盘否定,还申请多项鉴定。李金文权衡后认为,女性和儿童都是弱势群体,消除双方隔阂、促成调解才是最佳处理方式。
李金文借助东西湖法院“法院+妇联”平台,联系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为东东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同时,他与东东父母反复观看事故视频,分析责任,讲解赔偿法律依据。从最初的激烈抗拒,到后来默默接受,李金文耐心劝解:“为人父母,困难时刻更要给孩子树立担当的榜样。这次事故谁都不想发生,小丽受伤也非本意。如果判决,赔偿可能超十万,强制执行会让你们经济压力更大,还可能加重东东的抑郁。孩子才十几岁,别因钱给他留下一生阴影。”这番话触动了东东妈妈,她最终同意调解。
最终,小丽和东东两家达成和解,这场因事故引发的纠纷圆满解决,两个家庭也回归平静生活。
李金文说:“事故冰冷,但处理方式可以有温度。法律严谨,法院和法官却能传递温暖与正能量,抚平当事人内心创伤。”(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