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人寿因造假收百万罚单,平安系高管能否“妙手回春”?

新浪财经 2025-02-07 11:29:06

出品:全球财说

2025年伊始,命运多舛的北大方正人寿收到一张百万级罚单,直指公司存在造假行为,而这却只是北大方正人寿“历劫”的冰山一角。

作为成立20余年的老牌人身险企,目前仍在盈亏线挣扎。5年间亏损38亿元、偿付能力多次遇险、风险综合评级在C和D级徘徊不前,诸多负面也让这家老牌险企脸上无光。

在经历了几次大股东更迭、公司更名后,随着方正集团重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成为背后的“隐形”股东。2024上半年,北大方正人寿迎来平安系高管韩光。新鲜血液的注入,能否令这棵“病树”重新焕发活力,值得关注。

收百万罚单

1月2日,金融监管总局网站披露,因北大方正人寿总部存在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的客户信息违法违规行为,被上海金融监管局罚款235万元。

据悉,这是北大方正人寿近年来收到的最大金额处罚。

双罚制下,2位相关负责人同样收到了监管部门开具的罚单。时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军,因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另一位时任公司网电融合中心总经理陈红星,因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的客户信息被警告并罚款14万元。

北大方正人寿总部及两位高管同时被罚,可见公司内控治理漏洞之大,合规意识尚待加强。

造假行为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行为。

财务报表本是最能反映一家公司真实经营情况,为企业经营者、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载体。当前中小人身险企经营普遍承压,北大方正人寿铤而走险的造假行为,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最终可能还要落到晦暗不明的基本面上。

“病树”何时逢“春”?

北大方正人寿虽是成立22年有余的老牌寿险公司,经营能力上却槽点满满。

受限,业绩增长缓慢,盈利能力孱弱。自2010年起,北大方正人寿仅有5年盈利。2019年-2023年,始终处于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期间,北大方正人寿营业收入分别为33.57亿元、35.79亿元、43.42亿元、48.36亿元、55.49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0.09亿元、-10.08亿元、1.56亿元、-8.09亿元、-14.39亿元。小幅盈利、大额亏损的过山车业绩,实为真实写照。

2024年,北大方正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9.51亿元,同比微增1.89%;净利润为-7.19亿元,亏损较2023年大幅收窄。

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北大方正人寿新业务价值仅1.62亿元,新业务利润率仅1.52%。

为何亏损?除市场竞争激烈、业务拓展不足、管理及股权层面变动频繁等原因外,公司营业支出长期过大亦是原因之一。其中,计提大额保险责任准备金、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支出、资产减值损失长期维持高位。

如何实现降本增效,是考验韩光的一道难题。

平安系韩光就任后,围绕“变革、发展、新生”衍生出“新愿景、新模式、新路径、新文化、新气象”五大方略,力图改变公司形象。并提出聚焦“健康、财富管理、养老、传承”四大增量市场,从客户、员工、队伍、公司四个层面出发,来达成战略目标。

不过,短短1年时间,很难立竿见影。这也体现在了风险综合评级结果。

风险综合评级的评价体系涉及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偿付能力风险等多维度。北大方正人寿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分别为D级、C级和C级。风险综合评级低于B级,则意味着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事实上,北大方正人寿的偿付能力水平岌岌可危。

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63.1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8%,贴近监管红线。但这并非北大方正人寿的最差表现,2023年三季度末,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出现负值,直至股东进行增资,才逐步化解危机。

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北大方正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3.3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5.63%。下季度预测数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8.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3.16%。虽然已暂时符合监管要求,但大起大落的走势则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2024年,北大方正人寿实现签单保费57.14亿元,其中个人渠道签单保费占比近6成,银保渠道占比则不到3成。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方正人寿网电融合渠道出现了削减电销中心的势头。2025年成都、湖北电销中心相继被裁撤;2024年陕西、青岛分公司电销中心被裁撤。

截至2024年末,北大方正人寿累计个人营销员数量5366人,营销员脱落率高达42.55%。

投资方面,北大方正人寿投资端指标分化明显。2024年前四季度累计实现投资收益率3.18%,近3年平均水平为4.63%,差距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其投资端损失缺口正在扩大。2025年开年,北大方正人寿发布重大事项报告,称公司发生了一笔单项投资损失。2017年曾投资一笔金融机构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投资本金3亿元。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收到该笔投资年度利息,并且债券发行人明确表示将暂缓支付。基于此,北大方正人寿将该笔债券计提减值损失9675万元。

控股股东数次更迭

北大方正人寿的经营不利,一定程度也源于公司股权被多次转让、控股股东多次变更,且经历了数次更名。

成立之初,为海尔集团和纽约人寿合资筹建的海尔纽约人寿,经历7年之痒后,两者因经营理念差异,关系破裂;2010年,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入股,彼时海尔集团持股75%,成为大股东,后更名为海尔人寿;2012年,海尔人寿股权再次生变,方正集团入局,持股51%为大股东,同年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方正集团成立于1986年,发明“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的两院院士王选,奠定了方正集团的起家之业,并依托于北大,成为了“校企巨头”。

虽然,方正集团在辉煌时总资产曾高达3600多亿元,旗下有400多家公司,包括方正科技(600601.SH)、方正证券(601901.SH)、北大医药(000788.SZ)在内的6家上市公司。

但是,资产扩张的路并不好走。自方正集团由IT技术公司向金融公司转型后,接连收购浙江证券、苏州钢铁集团、西南合成制药等公司,涉足领域投资的公司却多有亏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方正集团曾被业内称为中国IT企业中“内斗”最激烈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个不稳定因素,引发了形象降级、信任危机等连锁反应。期间,在经营上更是深陷债务危机,业绩连续亏损、现金流持续恶化、多处资产被查封冻结。为化解债务风险虽多次尝试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市场化重组,却未能如愿。

2020年方正集团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2021年平安系参与重整;2022年底方正集团将持有的北大方正人寿51%的股权转让给新方正控股。

如今,北大方正人寿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包括新方正控股、明治安田以及海尔金控,分别持股51%、29.24%、19.76%。

因平安人寿为新方正控股股东,北大方正人寿与平安系之间的羁绊加深。不过根据监管规定,一家集团不能同时控制两张相同的保险牌照。基于此,也曾有平安人寿考虑出售方正集团寿险业务的传闻,但始终未有相关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平安系出身的韩光担任北大方正人寿临时负责人。半年后,其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目前,韩光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韩光是平安系老将,1996年加入平安人寿,曾担任平安人寿青岛、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并先后任平安人寿南区负责人、南区总经理、平安人寿副总经理等职务。

虽然总经理韩光是名副其实的平安老将,但是自间接控股北大方正人寿后,委任高管也仅韩光一人。目前,北大方正人寿董事长仍为具有方正背景的施华,副董事长为明治安田、海尔背景的牧野伸行、徐洁。

这难免引发外界猜测,平安系是否会是北大方正人寿真正的救星。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