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正值春节期间,阖家团圆,餐桌上美食丰富,各类食品谣言也跟着冒了出来,具体有“泡菜致癌、高盐不健康”“吃车厘子会中毒”“橘子瓣上的白丝能化痰止咳”等,这些谣言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正常饮食选择,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一起看看1月都有哪些食品谣言。
1、泡菜致癌、高盐不健康?规范腌制不必担心
谣言:过年期间,北方不少家庭吃泡菜,网络传出“泡菜致癌、高盐不健康”的说法。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称,消费者担心泡菜“致癌”主要是因为其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但事实上,规范腌制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腌制20天后会显著降低,只要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通常不用过于担心。此外泡菜是否“高盐不健康”,关键在于泡菜的摄入频率和量,过量食用的确可能增加高血压和胃癌风险,但只要适量摄入,并搭配新鲜蔬菜等则可减少负面影响。
2、橘子瓣上的白丝能化痰止咳?并不能
谣言:网络传出橘子瓣上的白丝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真相: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1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橘子皮”有外、中两层果皮,我们平时直接剥开的那层是外果皮,橘子上的白色丝状物叫橘络,是“中果皮”,从营养成分来看,橘络所含的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也有一些植物多酚类物质,比如类黄酮。类黄酮是一种抗氧化物质,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是并没有发现它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3、车厘子吃多了会中毒?谣言
谣言:春节期间是车厘子上市季,网络传出吃5颗车厘子就会导致氢氰酸中毒。
真相:上述“1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车厘子里确实含有氰化物成分,但是微乎其微,正常吃根本达不到令人中毒的含量。且有毒物质基本都在果核里,一般人咬不开,也不会吃。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很多蔷薇科植物比如桃、樱桃、杏、李子等的种子里都含有氰苷,但果肉不含氰苷。另外,氰苷本身是无毒的,只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氢氰酸,才可能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所以,即使不小心吃进去樱桃核,其中含有的氰苷也非常少,而且吃进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变成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4、酸奶越稠越有营养?并无关系
谣言:有网友认为,酸奶越稠越有营养。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对此辟谣称,酸奶的浓稠度与制作工艺和食品添加剂关系密切,和营养价值没有直接关系。酸奶从制作工艺上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两种。前者是直接把奶和发酵菌装进酸奶杯中发酵,状态较为浓稠,而搅拌型则是先在发酵罐中发酵,发酵完成后再灌装到杯子中,质地相对稀一些。当然,还有些酸奶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在琼脂、果胶、明胶、卡拉胶等增稠剂,导致酸奶状态会更稠。
5、蔬菜汁比蔬菜更有营养?并不是
谣言:网络传出蔬菜汁比蔬菜更有营养?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称,蔬菜汁在榨汁过程中会丢失膳食纤维、不溶性维生素和多酚等营养素。此外,蔬菜汁还因液体状态缺少咀嚼,胃排空快,难以提供持久饱腹感,可能诱发过量进食。而直接吃蔬菜能完整保留营养,还能通过咀嚼增加饱腹感和促进消化。所以,虽然蔬菜汁适合牙口不好或咀嚼困难的老年人饮用,但应适量,不能完全代替蔬菜的完整摄入。
新京报记者刘欢